心经讲解网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D 四、七车经

发布时间:2024-06-11 01:00:03作者:心经讲解网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D 四、七车经

参加人员:尊者富楼那、众比丘

本经大意:本经叙述舍利弗以七事问满慈子(富楼那):为什么跟随佛陀修行呢?是为了戒律?为了心净?为了见净?为了疑盖净?为了道非道知见净?为了道迹知见净?为了道迹断智净?富楼那回答说:以上均不是,是为无余涅槃之故。又问无余涅槃是为戒净,乃至道迹断智净,其中之一而施设与否?答说:不也。但离此等,就也没有无余涅槃。满慈子并举波斯匿王七车速行之喻,以七车比喻所问的七事,而以一日换乘七车速达目的地,喻修行须七事俱净,方能达到最终目的——无余涅槃,并不是仅具足一事即可到达。

在写这部经的感想或者心得时,我个人认为,这部经,需要我们好好地研读一番。因为这部经涉及到两位佛陀的大弟子,一位是智慧第一,位列十大弟子之首的舍利弗;一位是号称说法第一的富楼那。我们在《长阿含经》里,我们数次见到舍利弗代佛说法,而没有一瞻被誉为说法第一的富楼那的风采。而在这部经中,我们有幸见到这位大尊者不同凡响的深刻见解。因此,当我第一眼看到“富楼那”的名字时,心里有种莫名的激动。而诸经典中,两位大弟子之间的对话,也是绝少看到的。因此,这部经典,需要我们认真研习,这不仅是史料,更是从中可以窥视出两位大尊者对于真理的不同一般的洞解。

关于舍利弗,我们在以前的文章中都曾介绍过了,但对于富楼那,则介绍不多。因此,我们有必要将富楼那的一些情况,简单回顾一下。

富楼那的名字很多,也很长,不太容易记住。我们中国一般会记住他两个名字,一个是富楼那,只一个就是上面所提到的满慈子。那么为什么叫满慈子呢?因为他的母亲名叫满慈女,富楼那作为满慈女的儿子,是故叫作满慈子。这点有点像舍利弗。舍利弗又叫舍利子,把母亲的名字也加入自己的名字之中,这说明在古印度,妇女的地位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低下嘛!据星云大师的观点,他认为满慈子之名,象征着他说法时没有穷尽,他怀着“无尽的心愿,无尽的慈意”,犹若高山流水那般源源不绝。

据《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七《富楼那出家品》所载,富楼那为迦毗罗婆苏人,属婆罗门种,与佛陀同日降生。其容貌端正,巧智聪慧,明解三韦陀等诸论;长大后开始厌俗,志求解脱,于悉达太子出城之夜,与三十友人一起出家,入雪山苦行求道,终得四禅五通。后以天眼观知佛已成道,且于鹿野苑初转××,遂诣佛所要求出家受戒,后证阿罗汉果。

富楼那证果后致力于教化。依《杂阿含》卷十记载,他常为年少初出家者讲说深法,令得知五蕴无常苦,亦以之化导四众。《分别功德论》卷四称富楼那说法时,先以辩才使众人欢喜,次以苦楚之言切责其心,末以明慧教导空无,以令闻者解脱,其由证果至涅槃间,共度九万九千人,故称说法第一。

《杂阿含经》、《摩诃僧祇律》等记载,富楼那闻西方输卢那国人凶恶暴戾、好嘲骂,乃于佛陀允许后,前往该国,为五百优婆塞说法,建立五百僧伽蓝。一夏安居具足三明,后于该地入无余涅槃。《法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记载,佛陀在盛赞富楼那度生功德之后,便为其授记,称其未来也将成佛,号为法明如来。

关于富楼那的事迹,我参考了星云大师的《十大弟子传》,并查阅了相关资料,在这里我主要讲四点:

第一,布教的方法。佛陀住世期间度生无数,在他的众多弟子中,大家都是各怀绝技,各有所长。富楼那作为说法第一,那绝不是凭空而来,他肯定有着许多与众不同且为大家所难以企及之处。可以说,富楼那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宗教家,也是杰出的布教家。佛陀对众生施教的种种方法,富楼那基本上都能做到运用自如了。诸如“方便说法”、“应病兴药”、“事现圆融”,可谓深得佛陀的布教三昧。

第二,当法师的条件。作为一名合格的布教家,应具备哪些条件呢?佛陀在《华严经·十地品》中表述了他的观点,即要具备十德,方可成为一名合格的讲经法师(布教家)。第一,善知法义德,即对佛法的精神要吃透,善知一切善法句义差别;第二,能广宣说德,即法师能以智慧,广为众生宣扬如来微妙之法;第三,处众无畏德,即法师处于大众聚会处,能够泰然自若,随众问难,悉能酬答;第四,辩才无碍德,口才要好,善于表达,相续不断;第五,方便巧说德,即讲法要讲究技巧,善巧方便,随顺机宜,说大说小,一切法门,令众通解;第六,是随法行法德,就是让一切闻法众生,都按照所说的去做,随顺无违,广修胜行;第七,具足威仪德,就是作为法师,要行住坐卧一切行为皆合乎规范,进退有则,无有缺犯;第八,勇猛精进德,即发勇猛心,精修一切善法,化导众生无有退转;第九,身心无倦德,即法师须整肃身心,常起慈心,摄化众生,无有懈倦;第十,成就忍力德,即法师修习一切诸忍辱行,成就无生法忍之力。而富楼那于此十德,可谓悉皆具足。

第三,对大迦叶的抗议。这件事发生在佛陀灭度之后,富楼那获悉佛陀涅槃以后,就匆匆带着弟子们到拘尸城为佛陀办理后事。但是当富楼那赶到拐尸城时,佛陀早已荼毗。而此时上座弟子在长老大迦叶的带领下,第一次佛经结集也在七叶窟正式举行。富楼那于是星夜兼程,赶到了结集点。大迦叶见到富楼那来了,于是就把结集情况向富楼那作了通报,并征求他的意见。富楼那仔细校验了经律之后,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主要就是对有关食法的八事持不同观点。富楼那当时对大迦叶等人说:“你们把食法八事都列为禁止之列,我认为这不符合佛陀的本意。”食法八事是指:内宿、内煮、自煮、自取食、早起受食、从彼持食来、杂果、池水所出可食物。对米价昂贵、荒年饥馑、食物难获的时候,佛是允许这八事的。如果禁止这八事,会对僧团很不利。大迦叶听了富楼那的话,不以为然地说:“不错,佛虽允许过这八事,但那是在特殊情况之下。”富楼那看迦叶不肯让步,坚持原则地说:“我是亲自从佛那里听来的,根据自己所领悟的道理,严加遵守,是不会动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富楼那便是佛教史上第一个对大迦叶主持的圣典结集持不同意见的人。富楼那与大迦叶的分歧,史家认为是对以后佛教大分化,开始埋下种子。

第四,对僧团中两种错误倾向的批评。富楼那认为,在佛陀的时代,僧团中就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主要表现为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有些人表面上披上袈裟,作佛的弟子,实际上所作所为,完全违背佛的教导。他们劝别人布施,而自己却爱私蓄金钱;告诉别人五欲会危害自己的身心,而自己却拼命往五欲的旋涡里钻。二是有些人喜欢隐居山林,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面,做个自了汉。这些人认为众生愚痴刚强,顽固执著、沉溺五欲之乐,杀生祀神求福,便心灰意冷,鼓不起弘法的热情,把僧团当作避难所

。富楼那认为正因五浊恶世,我们则应更加勇猛精进地去完成度生工作,这是我们出家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了解了富楼那的生平概况以后,下面我们就要进入到具体的经典之中。

佛陀此时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小住。这个竹林精舍,是摩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所奉献给世尊及比丘们的一座修行道场,位于王舍城的郊外,它可以说是佛教史上最早的一座弘法道场。那么佛陀带领着众弟子在这里做什么呢?在进行夏安居。“安居”意译为“雨期”。因为印度夏季的雨期达三个月之久。在此三个月内,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称为夏安居。夏安居的主要原因是唯恐雨季期间外出,踩杀地面的虫蚁类及草树的新芽,招引世讥,故聚集修行,避免外出。当然也有别的说法,据《四分律·安居犍度》所述,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六群比丘于夏月游化时,为暴雨漂失衣钵、坐具、针筒,被世人讥嫌,这也是安居的缘由之一。

安居之制始行于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采用。关于释尊在成道后与弟子第一次举行安居的地点,一般多以鹿野苑为第一次安居的所在。

比丘于安居期间,禁止外出游行,违反此规定者得恶作之罪。安居的时间,一般多以一夏九旬(即三个月)为期。《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以四月十六日为安居之始日,七月十五日为终日,翌日为自恣日;《摩诃僧祇律》则以七月十五日为自恣日;《大唐西域记》载为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安居的第一天,称为结夏;圆满结束之日,称为解夏。结夏与解夏期间,称为半夏。安居圆满后,大众应反省安居中的行为,若有罪时则自宣己罪,相互忏悔,称为自恣。

佛陀以及大众比丘经过三个月的安居,终于圆满结束。大家都很欢喜,因为在安居期间,每个人的修持又向前迈了一大步,而且天天听闻佛陀的教法,真是因缘殊胜!

既然安居结束了,各地的比丘都可以四处走动了。很多比丘听说佛陀就住在竹林精舍,纷纷前来拜望供养。佛陀见到这些比丘们个个精神焕发,也很欢喜。于是就问询他们:“各位比丘,你们都是从哪里来啊,在什么地方夏安居呢?”

众比丘都向佛陀禀白:“世尊,我们从很远的地方来,在那个地方夏安居。”

佛陀又问:“那么,在你们那个地方的众比丘当中,到底是哪一位比丘为大众所称誉的呢?又是哪一位能够做到少欲知足、精进、正念、智慧、漏尽、成就,令大众欢喜赞叹的呢?”

众比丘答道:“回禀世尊,我们认为满慈子尊者符合您所提出的标准。”

这时,尊者舍利弗也坐在大众比丘当中,世尊与诸异地比丘之间的一问一答,他是听得真真切切。他在琢磨:既然有如此多的比丘都同声赞叹富楼那,那么说明富楼那一定曾经解答过他们的疑问。看来,有机会,我要当面向他请教一番才是。

既然夏安居结束了,佛陀就开始带着弟子们,前往舍卫国,住在祇园精舍。而舍利弗也于稍后几天,带着弟子们都入住了祇园精舍。而此时呢,富楼那于异地夏安居后,也带着弟子们都到祇园精舍入住。

既然来祇园精舍安住,头等大事肯定要去拜见佛陀的。于是,富楼那就来到世尊所居处,头面顶礼,在地上铺上坐具,然后结跏趺坐。

从上面的叙述可知,舍利弗与富楼那平时不是经常在佛陀周围的,他们都各自教化一方,彼此打交道很少,甚至相互之间都不太熟悉。因此,舍利弗听说富楼那来了,于是就问别的比丘:“诸位,到底哪一位是富楼那尊者呢?”

那些认识富楼那的比丘就回答说:“富楼那现在就坐在如来的面前,他皮肤白皙,鼻子高高隆起,嘴巴长得像鹦鹉嘴巴的那个人,就是富楼那。”从这里可以看出,富楼那属于婆罗门种姓,有人说婆罗门种姓具有欧洲人的血统,看来从这些对富楼那的容貌描述中,也不无道理。看来,到此时,舍利弗压根就不认识富楼那,看来二人是素昧平生。

这位富楼那尊者在第二天一大早,就著衣持钵,进入于舍卫国去行乞食。待乞食完毕,他于午后回到祇园精舍,然后举放衣钵澡洗手足,将坐具搭在肩上,就到距祇园精舍不远处的安陀林去散步。走了一会儿后,富楼那就选定一个地方,然后展开坐具,开始参禅打坐。

舍利弗显然是看见了富楼那。于是,他就上前打招呼。于是彼此相互问讯,寒暄了一番。舍利弗就问富楼那:“贤者,你是跟从释迦大和尚修习梵行吗?”

富楼那说:“是的,尊者。”

舍利弗听后,就问:“那么,你为什么要跟从大和尚后面修习梵行呢?是为了净化生活吗?”富楼那回答说:“并非如此。”

舍利弗听后,又问:“那么,是净化心灵?”回答说:“不是的。”

舍弗弗接连问道:“那么你是为了见解的清净?是为了解除心中的疑惑?是为了彻知正道而获得清净?还是为了断除烦恼而获得清净?”反正舍利弗就接连提出了很多种答案供富楼那选择,结果被富楼那一一否定了。

这使得舍利弗很是不解,于是他就问富楼那:“不对啊,我刚才问你是不是跟从大和尚后面修行梵行,你回答说‘是的’。那么我就问提供了各种梵行,却被你一一否定了。那么,你究竟想在大和尚面前获得些什么呢?”

富楼那回答说:“贤者!我乃为了无余涅槃之故!”

富楼那回答完毕后,又反问了舍利弗:“贤者,你说说看,佛陀是不是为了让我们净化生活、净化身心的目的,才施设无余涅槃的吗?”

舍利弗回答:“那当然不是啦!”

富楼那见舍利弗如此回答,于是就为舍利弗作具体分析道:

如果由于戒的清净的缘故,世尊才施设无余涅槃的话,就会以有余而称说无余;如果由于心的清净、由于见的清净、由于疑盖的清净、由于道非道的知见的清净、由于道迹知见的清净、由于道迹断智的清净的缘故,世尊乃施设无余涅槃的话,那就会把有余称说为无余。

如果离开这些法,而世尊乃施设无余涅槃的话,则凡夫当然也会取得涅槃,因为凡夫也是离开这些法的缘故。

由于戒的清净之故,而得心的清净;以心清净之故,而得见的清净;以见的清净之故,而得疑盖的清净;以疑盖清净之故,而得道非道的知见之清净;以道非道的知见的清净之故,而得道迹知见的清净;以道迹知见的清净之故,而得道迹断智之清净;以道迹断智的清净之故,世尊沙门瞿昙,乃施设无余涅槃!

为了进一步说明义理,富楼那就为舍利弗讲述了一个故事:

从前波斯匿王居住于舍卫国,他很想到远在拘萨罗国北部的婆鸡帝城去巡察。但是为了节省时间,他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到底想什么办法,我能够在一天之内赶到婆鸡帝城呢?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在舍卫国与婆鸡帝城之间,安排了七辆马车。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路途遥远,为了防止防止马车劳顿而加快速度,他就想了这种办法,希望在一天之内赶到目的地。于是,波斯匿王天不亮就从舍卫国出发,快马加鞭一路飞驰。经过七次换车而乘,他终于在天黑之前,赶到了婆鸡帝城。

从上面可知,波斯匿王其实也挺聪明,他所采取的这个方法,可以说既简单易行,又见效颇快。联想到我国古代的八百里急报,所采取的办法大约也就是中途换马,这样可以用最快的办法,把急报送到目的地。

波斯匿王在婆鸡帝城巡察完毕后,就很快地返回舍卫国,然后他端坐于正殿正中央的宝座上,召集文武群大臣。大家都对国王来去的如此神速,都感到不可思议,有的大臣甚至怀疑国王是否真的去过婆鸡帝城:“大王,您真的就在一天之内,从舍卫国赶到了婆鸡帝城吗?”

波斯匿王说:“那还有假?当然是真的啦!”

“大王,您是坐一辆车子就在一天之中抵达的吗?”大臣们对此兴趣颇浓,都想知道个究竟。“不是的。”国王回答说。

“那么大王,你是坐两辆车子一起去的吗?”回答是:“也不是的。”

“那么,你是坐三辆……乃至第七辆车子到婆鸡帝城的吗?”回答是:“不是的。”

对此,波斯匿王的回答是:“我总共坐了七辆车子,但不是单纯坐哪一辆车子的问题,而是坐完了一辆车子,当车子到达一定的地方后,我马上换乘另一辆车子,于是就将先前乘坐的车子舍弃了。我是采取这个办法,在一日之内赶到婆鸡帝城的。我这样做,使每辆马车的用力都很均匀,所有的马车都不会感到太累,它们都会发挥出最佳的效能。如此一来,我始终保持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目的地。”

当富楼那讲完了这个故事之后,于是他把七车之喻与前面的七种修行次第进行了对照。他的意思是:比丘出家跟从佛陀修习梵行,并不是单纯追求达到哪一层境界的问题,而最高的目标就是一个,即抵达无余涅槃。这个无余涅槃,就好像是波斯匿王要在一天之内赶到婆鸡帝城,这个婆鸡帝城,就是无余涅槃的境界。那么如何达到无余涅槃呢?光具备有哪一个次第是不行的,只有在前一次第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才能最终达到目标。

这些次第如下图:

①戒清净(第一车)→②心清净(第二车)→③见清净(第三车)→④疑盖清净(第四车)→⑤道非道知见清净(第五车)→⑥道迹知见清净(第六车)→⑦道迹断智清净(第七车)→最终目的地:无余涅槃(婆鸡帝城)

这七个次第之间,有着递进的关系。比如,当获得心清净时,那么第一次第的戒清净自然就不存在了,因为只有取得了戒清净,才有可能取得心清净;而当一旦取得心清净时,戒清净自然就包含在戒清净里面了。如此递进,最终便取得无余涅槃。关于无余涅槃,我们在前面已经有所介绍,这里就不作介绍了。

舍利弗一听,便对富楼那肃然起敬,看来这位富楼那能够主持一方,的确是很有见地的高人啊!于是舍利弗就问富楼那:“请问贤者,您的尊姓大名怎么称呼呢?大家平时都怎么称呼您呀?”

富楼那回答说:“贤者,我的字号为满,我的家母名慈,因此之故,道友们平时就叫我‘满慈子’。”

舍利弗此时才知道眼前这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富楼那尊者,看来先前的判断没有错。他深有感触,激动地对富楼那说:“善哉!善哉!贤者满慈子!为如来弟子,所作智辩聪明决定,安隐无畏,成就调御,逮大辩才,得甘露幢,于甘露界自作证成就游,以问贤者甚深义尽能报故。贤者满慈子!诸梵行人为得大利,得值贤者满慈子,随时往见,随时礼拜:我今亦得大利,随时往见,随时礼拜。诸梵行人应当縈衣顶上戴贤者满慈子,为得大利;我今亦得大利,随时往见,随时礼拜。”

这段话的大意就是你富楼那尊者已经深得如来说法三昧,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在你富楼那面前都可以得到圆满的解答。如果大供养你礼拜你,那就会获得巨大的利益!看来号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对富楼那尊者,也是抬眼相看了。

中国自古就讲究礼尚往来,在古印度时期也很讲究这些。既然舍利弗主动请教富楼那的大名,那么富楼那此时还不知道眼前这位姓什名谁哩!

舍利弗就回答说:“贤者!我的字叫做舍利弗,我的家母名叫舍利,因此之故,大家都习惯叫我为舍利子。”

舍利弗的大名对于富楼那来说,早就是如雷贯耳,只恨无缘相见。如今他亲眼目睹了眼前这位法相庄严的舍利弗尊者,赞叹之情顷刻溢于言表:

“我今与世尊弟子共论而不知,第二尊共论而不知,法将共论而不知,转××复转弟子共论而不知。若我知尊者舍利子者,不能答一句,况复尔所深论……”

富楼那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呢?称在话中,称舍利弗为“第二尊”,也就是地位仅次于佛陀的第二号人物,可见舍利弗在佛陀的诸大弟子中所占的份量。富楼那说,我真是有眼无珠,连眼前学富五车、智慧如海的舍利弗尊者都没认出来,真是惭愧!如果我一开始就知道是您尊者舍利弗,我就是连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更何况罗罗嗦嗦讲了一大堆?看来今天真是班门弄斧,颜面尽失啦!

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而两位尊者越谈越投机,越谈越深入,最后谈到大家都失去了时间观念。一直到天空完全黑暗下来,二位方才知道该回寮用功了。于是二位“即从座起,各还所止”。自此,有关二位尊者相识相投的佳话便成了千古美谈,流传至今。

(界定 2008年11月22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