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解网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一(之八)

发布时间:2024-08-07 01:04:43作者:心经讲解网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一(之八)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一(之八)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

“阿难,既然如今你想要知道禅修的正路,发愿超脱生死轮回,现在,我再来问你。”

佛法是极为尊贵的,依照佛陀的教导,不可以向轻慢不信的人讲说,以免对方因为诋毁佛法而造下恶业。这一部《楞严经》,其“妙奢摩他”的觉悟之路,都因为阿难尊者多次诚恳请法,恭敬至极,世尊才顺应着这个良好因缘,为阿难,也为咱大家,一切末法时代的众生,循循善诱地宣讲开示。

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音:否)?

“如来当即举起,那辉映着紫金色光芒的手臂,把五个手指头攥在一起,问阿难说:你现在见到了吗?”

{金色臂}:如来虽然显现在人间,但和普通人还是有较大差别的,例如,如来的色身其实是微妙色,类似于色界天神的色身,而不同于欲界的粗重色身,其颜色是紫金色,并且时常会隐隐放出紫金色的光芒,这是无量劫修行功德的善果报,所谓的“百劫修相好”。因此,如来的手臂,就被称之为“金色臂”。

{屈五轮指}:就是把五个手指头攥在一起,变成了拳头。“五轮”就是五个勾轮,是对手指头的形容,很形象。

为了帮助阿难找回自己的“见之本性”,世尊屈指成拳,请阿难看,这是“现量”的观察(也就是当下的明了,最贴近本性,是一切修行当中的根本方法,所谓“回到当下”),本来非思维可到(正确的思维推理,叫做“比量”;而错误的推理,叫做“非量”)。

所以,此时,也请大家把自己的手伸开,握成拳头,自己好好看着,反复地重复几次,好好体会一下,自己“见”到了没有,世尊问的到底是啥意思。就好比,咱如今就是楞严法会上面的阿难一样。

学习佛经,必须要这样身临其境才可以,这才能够让自己的心“回到当下”,而不是总流连在思维心的“比量”当中,那样,是无法见性的。所谓的“明心见性”,必然是超越了“比量”,而用“现量”观察才可以。只有思维心休息下来,“比量”停了,“现量”的本来智慧才会显露,那就是“见之本性”。

阿难言见。

“阿难回答:见到了。”

佛言:汝何所见?

“佛陀问道:你见到了什么?”

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

“阿难回答:我见到您举起手臂,攥起五个手指头,握成了一个放着光明的拳头,闪耀在我的眼中和心里。”

——这是阿难当时之见,如此之见,完全同于凡夫,和咱大家没啥两样。

不过,对于已经明心见性的菩萨来说,绝不会停留在如此的“着相之见”当中,只见境界相,而忘失了“妙见本性”。正如达摩大师《悟性论》所说:“见色有见色性,不着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

足见,当时的阿难尊者,虽然已开悟空性之理,了悟了一切法不实,但是,他还没有现量明见“本空的如如妙性”,只悟空性,未见佛性。和凡夫人相比,只是对于法的执着心比较轻微而已。对应于《圆觉经》所说:“诸幻尽灭,觉心不动”,阿难尊者只是了悟了前半句“诸幻尽灭”(所悟仍未透彻,只是初悟);而对于后半句经文,这个“觉心不动”仍然一无所知。不要说只是“初果向”的阿难尊者,就是普通的四果阿罗汉,对此也仍然“如聋若哑”,了知甚少。这是大乘妙智慧与小乘境界的差别所在。

佛言:汝将谁见?

“佛陀继续问道:你用什么见到的呢?”

{谁}:这里的“谁”,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

这个“谁”,是不得了的一个字,历代禅门宗匠,多从此而悟入。如三祖僧璨问四祖道信:“谁缚汝?”,也如后世禅宗,多参“念佛是谁”、“拖死尸的是谁”,等等,一个“谁”字,就是引人返照自性的路标,能够如此返照的人,功夫深了,息妄觉真,“背尘合觉”,久久自当见性。

不过,当时的阿难,还不具备这样的智慧,空过了世尊这一句发人深省的金刚语。

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阿难回答:我和在座的大众们一样,都是用眼睛看见的。”

像这样的回答,已经显示出阿难尊者有些心虚,但是,聪明的阿难很有办法,他把大众一块儿拉进来,人多力量大嘛,来证明,自己的回答没错。这是一种辩论技巧,在古印度,相互辩论,是极为严肃的事儿,绝非儿戏。虽然,世尊和阿难是师徒,不是在辩论,而是在答辩,但其中的论述,双方都是非常严密的。

不过,“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芸芸大众,也多是平凡之辈,千万人在一起思维分别,只能是一锅粥,终究,也难比一位圣者的当下妙智慧。更何况,是大觉世尊呢。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

“佛陀问阿难尊者:如今你回答我,说如来攥起手指头,握成光明拳,闪耀在你的眼睛和心里。你说是你的眼睛见到了这个景象,我们大家也可以看到你的眼睛正对着光明拳(阿难的眼睛对着光明拳,所以能够看见),那么,什么才是你那个对着我拳头的心呢(同理,阿难的心也必须对着光明拳,才会‘知道’那是光明拳呀)?”

纵然眼睛能够看见,而“知道”则必然是心的功能。因此,世尊继续追问阿难尊者,看看他把什么当做自己的心。此时,如果阿难尊者顺应着世尊的引导,而“反照”的话,当下就会明心见性。

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阿难回答:如来现在问我心在哪里,所以我就用心来使劲地推理寻找,这个能思维、能推理的东西,我就把它叫做心。”

{征心}:询问求证心的所在。“征”就是征询,征求。

很可惜,阿难尊者仍然在分别思维当中流连,忽略了当下之心。

像这样的回答,估计很多人也都可以脱口而出,不过,这正是问题的所在。咱大家,以及一切众生,都把这个“思维攀缘之心”当做了自己的主人公,如佛所说,这无异于认贼为子呀。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

“佛陀说道:咄!阿难!这不是你的心!”

{咄(音:多)}:咄,代表呵斥声。咄咄,则表示惊诧,咄咄怪事。

对于阿难尊者把能够推理的那个东西,当做是自己的心,佛陀立即予以呵斥,明确告诉阿难:这不是你的心。这样一来,阿难尊者非常惊讶,想必,很多人也和阿难有同感吧。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听到世尊的呵斥,阿难尊者非常吃惊,马上离开座位,双手合掌,起身向佛恭敬地问道:如果这个不是我的心,那应该叫做什么呢?”

{矍(音:绝)然}:惊视的样子。

阿难尊者对于佛陀向来有着无比的信心,但此时,仍然难免惊讶地看着世尊,大惑不解,实在坐不住了,赶忙站起身来,却仍然双手合掌,恭敬地请问佛陀:这个不是我的心,那应该叫做什么呢?

——像阿难尊者这样,就叫做“恭敬善知识”,即使是在惊愕与大惑不解的情况下,也不会失去恭敬与礼节。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这是心对于六尘境界,所发起的虚妄相和虚妄想,就是它迷惑了你的真心本性。由于你从无始以来,直到今生,一直认贼为子,忘失了你本来的不生灭妙性,所以才承受着生死轮回之苦。”

{前尘虚妄相想}:应当是“前尘虚妄相”和“前尘虚妄想”两句的合并。所谓的“前尘虚妄相”,就是咱大家所面对的一切六尘境界相,无论是什么,都是心的幻觉而已,并不是实有的,咱呢,却把它们当真了;所谓的“前尘虚妄想”,就是咱大家面对一切六尘境界时,因为当真,而发起的种种分别与执着。

这个“虚妄相”(相当于前五识)和“虚妄想”(相当于第六意识)合在一起,就是前六识,也就是六尘缘影之心,生死轮回,就由它显现并不断延续。

{认贼为子}:佛经里面常用的一个比喻,就是说,一切众生都把“思维攀缘心”之“贼”,错认为是自己的主人公,当做是“亲儿子”一般。殊不知,自性妙功德,都因此而漏失了,所以,才落入了虚妄的生死轮回。

{元常}:指本来的不生灭妙性。“元”是本来,“常”是不生不灭。

迷惑了真常妙性,遗忘了本来的不生灭,就是一切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源,这就叫做无明。而六尘缘影之心,就是无明的产物,也是它的帮凶,无尽的生死轮回,都在其中。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

“阿难恭敬地向佛说道:世尊!我是您向来宠爱的弟弟,由于我的心敬爱佛陀的缘故,才使我出家了。我的心并不仅仅恭敬供养您一位如来,乃至于在所经历的像恒河沙那样多的国土当中,我同样恭敬承事一切佛陀和善知识;并且常发大勇猛心,常行一切难能可贵的正法事业,等等,所用的,都是这个心。纵然曾经诽谤佛法,可能永远退失菩提善根,也用的是这个心。”

{承事}:秉承其教导,担当其事业。

{法事}:正法事业。

{永退善根}:也就是所谓的“一阐提人”,多因为恶意诽谤佛法,而永远退失了修行成佛的善根。“永退”是方便之说,其实,一旦将来幡然悔悟,渐渐地,仍然能够恢复成佛的善根。

和佛陀许多大弟子们一样,阿难尊者是久行菩萨道的菩萨,以特殊因缘,显现为声闻而已。在《法华经》上面,世尊就为阿难尊者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必须要知道,能够得到佛陀授记将要成佛的人,都是法身大士,都已经行菩萨道许多劫数了。因此,阿难尊者并不仅仅见到了释迦牟尼佛,也曾见过恒河沙数那样多的如来世尊,并且常常做佛的侍者,恭敬承事。乃至于,曾经屡屡发起大勇猛心,行一切难行的正法事业,在阿难看来,都是用的这个推敲追寻之心。

甚至,在更早之前,或许阿难尊者也曾经诽谤过佛法,也曾因此而成为“一阐提人”,在阿难看来,即便如此,还是用的这个推敲追寻之心。除此之外,阿难找不到自己其它的心了,而佛陀却说那不是自己的心,阿难怎能不惊慌恐怖呢。

因此,阿难尊者继续说道:

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

。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倘若这个能够推理思维的,被证明确实不是心的话,那我就没有心了,就和泥巴与木头一样了。”

“离开这个觉知分别的能力以后,我就什么都没有了,为什么如来您,却说这个不是心呢?”

“我确实感到震惊和恐怖,还有在座的大众们,也没有不怀疑迷惑的。但愿您以大慈大悲之心,再次开导我们这些尚未觉悟的人。”

{发明}:发现与明了。不同于如今的“发明创造”之含义。

阿难尊者的震惊与恐怖,真实不虚。不过,说在座的大众们,对此无不感到怀疑与迷惑,却也未必。至少,在座的大菩萨们,对此早已是心知肚明了。

同时,阿难尊者说的也没错,这个心之外,也的确没有心了。因为,“如如心性”并不在“分别心”之外,真心不是妄心,但也不离妄心。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这时,世尊为了开导阿难和在座的大众,想要让大家的心,悟入无生法忍。”

“便从狮子座上伸出手来,为阿难摸顶加持,然后告诉阿难说:如来时常如此宣说,一切诸法之所以能够产生,都是从心中显现出来的;一切因缘果报,大到世界,小到微尘,也都因为心才得以形成。”

{无生法忍}:通达一切法无生也无灭,而安忍于心。通常如经教所说:初住菩萨“悟无生法忍”,初地菩萨“入无生法忍”,八地菩萨“得(证)无生法忍”,十地菩萨乃“清净无生法忍”,佛陀名为“圆满清净无生法忍”。觉悟之法并没有差别,而程度各自不同。因此,踏实地“悟无生法忍”,就可以称作是最初的“明心见性”。

另外,凡夫也是可以开悟无生法忍的,详见《楞严经》第八卷,后文再细说。

{师子座}:也就是“狮子座”,佛教里面,对于“法座”的别称,也是一种比喻,比喻大乘法师(佛陀是圆满的大乘法师)好像百兽之王——狮子一样,一开口就会令百兽胆战心惊,无不威伏;一旦讲说大乘妙法,就可以摧伏一切外道邪见,降伏一切烦恼。因此,如实讲说大乘法,也被誉为“狮子吼”。

{于师子座摩阿难顶}:如来于色法得无碍妙用,无论距离远近,一伸手,就可以够到。因此,不需要移动身体,直接就可以为阿难摸顶加持。

所谓“摩顶”,也就是“摸顶”,是圣者对于弟子们的一种加持、鼓励和抚慰。因为头顶是人最尊贵的部位,此处得到圣者抚摸,代表殊胜的功德加持。

{唯心所现}:是说一切法,一切境界都在心中显现,犹如镜中影像,也犹如虚空里包容着万事万物。

确实如此,大家仔细体会的话,就会发现,倘若没有了心,一切事物都将无法“存在”,也不再有任何意义。如果有人能够时常如此观察,那么,就会迅速地明心见性。所谓的“明心见性”,也就是当下明达了“一切法唯心所现,一切法无不是心”。

{因心成体}:是说一切法,一切万物与因缘,等等,本来无实体,只是因为心,而有了“显现之体”。

世尊这段开示,直接宣讲“万法唯心”,换句话说,也就是“心乃万法之源”。既然如此,连任何微小事物都有个独立样子,那么,作为万法之源的心,又咋会没有其独立的属性呢!

但是,阿难尊者所说的那个“推理思维”以及“觉知分别”之心,它就是一个妄想心,毫无独立属性可得(关于这一点,下文会详细论证),因此,它不是咱的真心。

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阿难!如果观察一下世界上的一切所有,就是其中最渺小的草叶和线结,追究一下它的根本内容,也都是有某种自体和特性的。”

“即使是无形无相的虚空,它也仍然有名字和可以描述的某种面貌。何况本来清净的妙净明心,它是一切心之本性,怎么可能会没有自体呢?”

{缕结}:就是细线和它的结。和草叶一样,同属世界上最平凡渺小的东西之类,但是,它们也仍然有自己的自体和特性。

{诘(音:结)其根元,咸有体性}:追究一下万事万物的根本,都是有某种体性的。“诘”是责问或追究的意思;“咸”是“全部”的意思。而所谓的“体性”,则是指独立的自体和特性。单就现象来说,一切事物,都有其各自的体性。

{纵令虚空,亦有名貌}:“虚空”是其“名”;无形无相,无处不在,包容一切,是其“貌”。这也可算作是虚空的“体性”吧。

{性一切心}:为一切心之本性。属于文言文当中的被动用法。

所谓的“奢摩他路”,所谓的“大佛顶首楞严王”,所谓的“真际所诣”,乃至于所谓的“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等等,前文所说的这一切名词内容,无非也就是本段经文里的“清净妙净明心”,《楞严经》就讲这个东西,充分觉悟它,就会获得彻底的解脱,因为,它是一切心之本性,也是一切法之源。

因此,既然一切事物乃至于虚空,尚且有各自的“自体和特性”,咱这个“妙净明心”咋会没有“自体”呢!

——必须要说明的是,仅从现象界来讨论,不再做更深的追究,上述论证才能够成立。

在这里,世尊是在化解阿难对于“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的惊恐与怀疑,也是在开导阿难尊者,以及一切尚未明心见性的众生,随顺着大家的妄想分别,加以善巧引导,以便大家能够看破虚妄的意识心,最终开悟微妙的“清净妙净明心”。

下面,世尊通过论证“分别觉观所了知性”,也就是那个“思维推理之心”,它没有独立的体性,因此得出结论,它属于虚妄心,而不是妙净明心,不是真正的“心”。

若汝执恡(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如果你狭隘地执着于,那个能够分别、觉察、观照并且具备了知的习性,就是心的话。那么,这个心就应当在离开了一切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以后,仍然有独立的完整特性。”

“就比如你现在,正在仔细倾听如来说法,这个听法的心则是因为声音而有了分别性(一旦离开声音,分别性也就无体了)。纵然有人能够灭除对于一切外境的见、闻、觉、知(比如禅定当中),在内心里守护着它的幽静与清闲,这仍然属于独头意识去分别法尘,而在心中落下的影子(也就是一种虚妄境界)。”

{执恡(音:吝)}:“恡”是“吝”的通假字,“执吝”就是狭隘地执着。

{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分别”、“觉”、“观”,是三种由粗到细的心境,其内容都是分别和了知。其中,“分别”属于散乱心,而“觉”和“观”,则通于散乱心和禅定心(在初禅当中,还有“觉”和“观”),如智者大师所说:“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名观”。“所了知性”也就是能够进行分别了知的习性。

需要注意的是,咱的分别了知,不是本性,本性是如如不动而自明;所以,它只能是习性,无始以来的习惯性,是生灭心,而不是真心。

{色、香、味、触诸尘事业}:总指一切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界。“事”指“事相”,“业”指“造作所成”,一切万事万物,都是造作所成的“事业”,没有例外。

{别有全性}:单另有完整的特性,而不是从属于某些东西。如果是真正的心,就应当如此。

所谓的“妙净明心”,或者说“妙明真心”,等等,也就是如如法身,它不从属于任何东西,它时时处处“卓然独立”,同时又含容着一切法,而且没有形相,真是妙不可言。如傅大士所说:“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是非常恰当的描述。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在这里,世尊特意指出,纵然是在禅定当中,无论是未到地定,还是四禅定和四空定,等等,虽然能够暂时灭除向外的见、闻、觉、知(前五根不再攀缘前五尘),而做到向内守护心里的幽静与清闲(其实是在守护内心的“法尘”境界,还属于造作,许多人以此为修行),这恰恰是定中的“独头意识”在活动(第六意识与前五识一同活动时,叫做“五俱意识”;离开外缘以后,第六意识凭着记忆、思维与想象独自活动,叫做“独头意识”,其中又分为:1、散位独头(独自散乱妄想),2、狂乱独头(独自臆想,狂想症),3、梦中独头(深度睡眠时的梦境),4、定中独头(未到地定以上的禅定当中,可以做到前五识不活动,而只有第六意识独自思维)。显然,世尊所说的“内守幽闲”属于“定中独头”),仍然属于第六意识去分别内心的“法尘缘影”,所造作出来的虚妄境界,是刻意的幽静与清闲,不是本来心。

如世尊所说,这个“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并非真心,乃是妄心。但是,真心也不在它之外,在它之外,也的确无心可得。真心终究不离开妄心,妄心尚且离尘无体,何况真心呢?又怎会有心体可得!

只不过,纵然除却一切六尘境界,妄心就会息灭,而“无体真心”不曾灭,它永远不会断灭,故名“法身”。无形无相而不断灭,或许,勉强可以算作是其“体性”吧。

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我并不是让你执着于它不是心,但是,你应当对于心进行微细的揣摩,如果它离开当前的六尘境界以后,仍然具有独立的分别自性的话,才真正是你的心。”

“如果这个分别自性,一旦离开六尘以后,就没有了独立的自体,这说明它只是对于当前尘境的分别,在心(这个才是真心)中留下的影子而已(事实的确如此,所以,第六意识的“分别性”也就是六尘缘影之心,是幻心,不是真心)。”

“一切六尘境界都不是常住不灭的,一旦到了六尘境界消亡的时候(例如甚深禅定当中,例如到了空劫之时),这个“分别性”之心,就会如同龟毛兔角一样,根本就不存在了。假如你们真把它当做是自心的话,就等于说,你的法身(就是自性,就是自心)也将会随着这个心的消亡而断灭,那么,还有谁能够来修行,并证得无生法忍呢?”

{微细揣摩}:仔细地反复体会与观察。学习佛法,修行佛法,都应当如此,才能够深入其中,登堂入室。

{若分别性,离尘无体}:如果大家仔细体会的话,会发现确实如此,“分别性”无法离开六尘境界而独立存在。

不过,咱心的“明了性”和“包容性”,乃至于“无相性”、“不生灭性”,以及“妙用性”,等等,却并不会依赖于六尘境界。在咱大家的“生灭妄心”当中,本来就具有“不生灭性”,这个地方,请大家仔细观察。

{前尘分别影事}:对于当前尘境的分别,在心中留下的影子和痕迹,也就是“分别习性”,属于第六意识。“前尘”就是当前的六尘境界。

{其谁修证无生法忍}:既然被阿难错认为是自心的那个“分别性”,将会随着六尘境界消亡而断灭,到那时,还有谁能够去修行,并证得无生法忍呢?

真正的修行,不应当使用有生灭的分别思维之心,那是不可能到达无生法忍的;而应当明了本有的不生灭性,如此明了,就是修行。这个不生灭性,当体就是无生法忍,并不需要去修饰,也不需要去证得,而只需要发现与明了。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听到这些开示,阿难和在座的大众们,都沉默不语,好像丢失了自己的心一样。”

到这里为止,在世尊的开导下,阿难和大众们已经认识到“分别觉观所了知性”没有自体,它依存于六尘境界,因此,是生灭妄心,而不是自己的如如真心。可是,除了这个“分别性”之外,大家又实在找不到其它的心了,所以,都沉默不语,若有所失。

——俗话说的好,“哀大莫过于心死”,用在这里,倒有几分仿佛呢。

下面,世尊将继续为大家开示这个分别妄心的过失,并帮助大家找到真正的“见性”。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