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入菩萨行论》分二:一、论名;二、论义。
论义分三:一、入造论之理;二、所入之自性;三、圆满结尾。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三: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二、入者之意乐;三、趋入之方法。
丙二(入者之意乐)分二:一、发心之功德;二、受持之方法。
丁一(发心之功德)分三:一、真实之功德;二、具功德之合理性;三、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
戊一(真实之功德)分二:一、共同功德;二、特殊功德。
昨天我们讲了菩提心共同的功德,今天继续讲愿、行菩提心特殊的功德。
己二(特殊功德)分三:一、分类;二、本体之差别;三、功德之差别。
庚一、分类:
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
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菩提心的分类有很多种,在这里讲的是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也分很多种,这里主要是把它分为两种——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归纳而言,菩提心有两种: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为利他而欲求圆满菩提果的意乐是愿菩提心,为此而实地行持六度是行菩提心。《华严经》中云:“任何众生为无上菩提而发愿亦稀罕”,这里讲的是愿菩提心;“与之相比,为无上菩提而行持更为稀罕”,这里讲的是行菩提心。寂天菩萨主要是依《华严经》而讲的。
接下来是本体之差别,即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差别。
庚二、本体之差别: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本体上有什么差别?打个比喻,比如一个人要去往某地,心里有这个愿望。以这个比喻来说明为了利他而想获得菩提的意乐,有这种想法和愿望,就是愿菩提心。
以前给大家讲过,想要真正通过自力利益众生,就要成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经过了无数劫的苦修才获得了佛果,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度化众生,没有别的目的。为解脱而修行是不是大乘修行人?不是。为成佛而修行是不是大乘修行人?不是。为了众生而修行,才是大乘修行人,因为他要度化众生。若要度化众生,首先要成佛;只有成佛了,才能通过自力帮助众生,度化众生。成佛的目的是什么?是转法轮。你成佛了,才有能力转法轮;你转法轮了,才有自己的教法;你有自己的教法了,才能真正利益众生、度化众生。通过你的教法,众生才能真正获得自在、解脱。
比如一个人想去拉萨,心里有这样的愿望;而我们为了度化众生而想获得佛果的这个誓愿就是愿菩提心。
行菩提心是不仅仅有愿望,还有行动。比如一个人不是只想去拉萨,而是开始坐车、坐飞机上路了。同样,行菩提心不只是为了利益众生想获得佛果,不只是在心里想,而是开始有实际行动了。不是无缘无故就能成佛的,要修六度万行,有行动就是行菩提心,开始做布施、受戒、修忍辱、精进、修禅定、修般若智慧了。若是没有行动,只有这样的愿望、想法,这是愿菩提心;有实际行动了,开始修持六度了,这时是行菩提心。这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本体上的差别。
有的人认为,行为是行菩提心,心愿是愿菩提心,这种观点是不对的,《现观庄严论》里讲:“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就是一种欲乐。无著兄弟认为,菩提心的本体是心所,帕桑二尊认为,菩提心是一种心王。无论是心王还是心所,都是不矛盾的。无垢光尊者认为,发心时,心所自然产生,因而发心既是心王,也是心所,讲的是本体。无垢光尊者认为,这些印度大德们的观点并不矛盾,都是一致的。心王和心所就是一种心,所以不能说行为是行菩提心。
寂天菩萨认为,有行为时的这个心是行菩提心,没有行为时的心是愿菩提心。没有行为摄持的心是愿菩提心,有行为摄持的心是行菩提心。
自宗宁玛派无垢光尊者认为,为果而发誓,即“为度化一切众生发誓修持成佛”,这是愿菩提心;为因而发誓,即“为早日圆成佛道而精进认真闻思修行”,这是行菩提心。
《现观庄严论》里讲世俗菩提心的法相,即以慈悲度化众生,以智慧证得菩提,都不离这两个条件,都要具足二利。只要是世俗菩提心,就必须具备这两个法相;若是没有具备这两个法相,就不是世俗菩提心。这里讲的不是胜义谛菩提心的法相,而是世俗菩提心的法相。愿、行菩提心都是世俗菩提心的支分,因此同样都必须具备这两个法相,否则就不是愿、行菩提心了。
以后,无论是大家自己发心的时候,还是别人给你讲愿、行菩提心的时候,都要看看有没有具备这些法相,有没有具备这些条件。如果具备条件,具有这些法相的话,你发的菩提心就对了,别人给你讲的菩提心就可以认同。若是不符合、不具备,就不能认同。若是观待自己的话,就应该好好再去调整,尽量具备这两个条件。若是他人给你讲的,你自己心里要有数,这不是真正的愿、行菩提心。我们不是要做智者吗?自己应该有取舍的能力,有判别的能力。关于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本体上的差别,我已经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了。
庚三、功德之差别: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在功德和利益上有没有差别?这是要观察的,也是要了解的。二者都有价值和利益,哪个更珍贵?自己应该心里明白。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在功德和利益上是有差别的。
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
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
“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愿心”指发愿菩提心,即为度化众生而发誓成佛。仅仅有这个心愿,立下了誓言,没有实际行动。“生死”指生死轮回。“生广大果”:能获得无量无边的广大福德。在生死轮回中,你有这样一个愿望,若是没有实际行动的话,还是不能逃脱轮回,还是不能到达彼岸。但是这也有广大的福德,也有果报,比如当转轮王,在人间当国王,在天界当帝释王、梵天王等等,会获得广大的福德,也能获得不可思议的利益。
佛在《华严经》中讲:“善男子,譬如金刚宝纵然坏损,亦胜过所有上等金饰,且不失金刚宝之名。善男子,同理,发菩提心之金刚宝纵然离开勤奋,亦胜过一切声闻缘觉功德之金饰,亦不失菩萨之名,复能遣除轮回之一切贫困。”这里的比喻和喻义是合在一起讲的。金刚宝即使损坏了,但是它的价值也远远超过了没有丝毫损坏的金银等其他珠宝装饰。尽管已经损坏了,但是它还是“金刚宝”,这个名称它不会失去
。以此比喻来说明愿菩提心的功德。以金刚宝比喻发菩提心。在相续当中一时、瞬间生起了这个心,但是没有继续发,也没有再继续存留在相续当中,这犹如毁坏的金刚宝。尽管金刚宝毁坏了,但是其价值和利益依然远远超过其他金银珠宝等装饰。以此来比喻愿菩提心的功德、利益胜过一切声闻、缘觉之功德和利益。你看,哪怕是仅仅在相续中瞬间生起了愿菩提心,没有再继续存留在相续当中,但是它的功德、利益也远远超过了声闻、缘觉几百年、几千年中所积累的善根、福德。此外,金刚宝虽然毁坏了,但是它不会失去它的名称。同样,这个人已经发了菩提心,相续当中产生过菩提心,他可以不失去“菩萨”、“佛子”这样的称呼。第三,金刚宝能遣除这个人的贫困等问题,同样,一瞬间的愿菩提心也能遣除轮回之一切贫困。这是《华严经》中以比喻说明愿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你看,那么一瞬间的发心(愿菩提心),就有这么大的功德。这样一讲,愿菩提心的功德非常不可思议,但是它和行菩提心的功德还不能比,行菩提心的功德远远超过愿菩提心。
“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行心”指行菩提心。相续当中产生了行菩提心,那善根福德、功德利益会连续不断地增长。
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
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
“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为了度尽无量无边的有情众生。
“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立志”指发誓发愿;“不退转”指誓愿非常坚定;“受持此行心”:不仅为了度化众生想成佛,而且还去修持成佛之因——六度万行,受持善法,修六波罗蜜,这个心也非常坚定。
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
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即自彼时起”:在有发心,有行菩提心的同时。
“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即使在睡眠或陶醉等放逸的状态当中,福德和善根也会连续不断地产生、增长。
“量多等虚空”:积累的善根、福德的量尽虚空,遍法界,这是行菩提心的功德。
刚才讲的是愿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若生起愿菩提心,在生死轮回当中可以产生广大的福德,可以享受很多不可思议的福报。前面讲“菩提心的共同功德”时讲过,其他的善根就像芭蕉树,果报成熟一次就穷尽了;然而菩提心的异熟果无有穷尽,不但不穷尽,反而还增长。此处所讲与前面所讲的并不矛盾,愿菩提心的福德也是无穷尽的,愿菩提心的功德也应该能增长。若是说愿菩提心的福德、利益不增长,那么果报成熟了,怎么会不穷尽呢?若是它不增长,有一天肯定会穷尽。若是穷尽了,就和前面讲“共同功德”的教理不符合了,前后矛盾了。可见,“愿菩提心的功德、福德不增长,保持平衡。”这种说法不太合理。
但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二者的功德、利益有怎样的差别?书中讲了,二者有差别,而且差别很大。发愿菩提心的福德不会穷尽,而且还能增长,但是和行菩提心不一样。行菩提心生起来的同时,昼夜不停,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其福德都会连续不断地增长,甚至在睡眠、陶醉等放逸的状态下也能不停地增长。但愿菩提心的福德就不是这样的,虽然能增长,但不是连续不断地增长,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增长。这是行菩提心与愿菩提心的差别。此外,二者还有量的差别。行菩提心积累、增长福德的量也大,“量多等虚空”,尽虚空,遍法界。
愿菩提心只有心愿,但没有实际行动。比如说,我们想去拉萨,但是没有采取行动,这样你永远到达不了拉萨,永远朝拜不了布达拉宫。愿菩提心就这样,若是只有“为度化众生想成佛或发誓成佛”的愿望,而不去采取行动,不去修持六度万行,你永远实现不了这个愿望。行菩提心就有实际行动了。比如我们去拉萨,若开始坐上车,坐上飞机了,那早晚都能到达目的地。行菩提心也是如此,开始有行动了,修六度了,只要你坚持下去,早晚也能到达彼岸。这是两种心的差别,所以它们的功德和利益也有差别,前者虽然能令善根、福德增长,但不是连续不断地增长,也不是在任何状态下都增长,而且增长的量没有那么多,不是尽虚空,遍法界的。
只有想解脱、想成佛的心是不行的,但是真正有这样的心也很珍贵、很稀有,我们现在连这个心都不一定有,有了也不一定是真的。大家观察一下,自己想解脱的心是真的吗?想成佛的心是真的吗?你解脱是为了众生吗?你成佛是为了众生吗?真的,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我解脱的心是不是真的?我成佛的心是不是真的?”如果你解脱的心是真的,那你为什么还留恋世间?你不是想解脱吗?如果你还留恋世间,就说明你想解脱的心不是真的。如果你欲求佛果,那么你去修目前的利益、暂时的利益干什么?为什么变成了“井底青蛙”?这就说明你想成佛的心不是真的。如果成佛的心是真的,那肯定日日夜夜想的都是成佛,种的也都是成佛的因。这样,暂时的利益自然而然就有了。若是只想眼前的利益,只修暂时的利益,你就看不到更远的彼岸。
若是你真心想到达彼岸,必须要放下此岸,这叫出离心。我们现在是脚踏两只船,这边放不下,那边也想去,这是不可能的。若是你真想获得究竟的果位,就必须要放下暂时的利益。否则就是脚踏两只船,这样怎么能到达彼岸呢?
如果你想解脱、想成佛的心是真的,那么你解脱、成佛是不是为了众生?很多人都求生净土,都要成就佛果,你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世间太苦了,轮回太苦了,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再也不回来了!”这不还是为了自己嘛,就是自私,根本没有菩提心。去西方极乐世界,应该是到阿弥陀佛那里充充电、加加油,然后乘愿再来,这就是目的。但是都不想回来了!这就说明你没有菩提心。仔细观察、观察自己,我们求生净土是不是这样的?自己观察自己就行了,不要观察别人。佛讲: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监督者,应该自己监督自己,自己观察自己。
真的,我们想成佛的心是不是为了度化众生?很多人都不是吧?一听说“佛福报大,功德大,神通大。”一听说“佛有不可思议的神变。”自己的贪心就上来了,也想成佛。成佛以后要干什么?“成佛以后,我要玩神通,我要玩神变!”“成佛了多好啊,福报大,再也不愁吃,不愁穿,什么也不愁了。”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佛,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成佛。
成佛了,就有能力转法轮了;转法轮了,就有自己的教法了;有自己的教法了,就可以在自己的教法下度化众生了,这是成佛的目的。我们是不是这样啊?真的!我现在不是在讲故事,也不是在讲别人,而是在讲佛法,讲我们自己的修行。我们不是都皈依佛门了吗?不是都修习佛法了吗?我们都是修行人,我讲的就是我们的修行。
如果真正有一个为众生解脱、成佛的利他心、菩提心,也不得了。尽管这个心愿的功德也很大,但是还不够,还要采取行动去做啊!我们现在有没有去做?有没有开始修六波罗蜜?修持六波罗蜜是不是为了解脱成佛?修六波罗蜜有没有成为解脱成佛、获得菩提果的因?这都是需要我们去观察的!这很重要啊!虽然在表面上做了,但实际上都没有成为成佛的因,没有成为菩提果的因,难道这不是徒劳无益吗?若是都变成了成佛的因,都变成了菩提果的因,哪怕是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善根、福德,也太珍贵、太稀有了,就有了行菩提心了。在这样的状态下,行住坐卧、吃喝玩乐都可以变成修行,这个时候相续当中才有真正的利他心,这个时候一切行为才可以变成菩提果的因、成佛的因!
现在大家都会说:“我在为众生吃,在为众生穿,在为众生休息,在为众生玩电脑、玩游戏呢!”既然大家这样说了,那就只能说随喜呗,太随喜你了!因为一千多年前寂天菩萨就授记你了:“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我们不能不随喜你啊!如果相续中真有菩提心,尤其是真正产生了行菩提心,那确实是这样的,吃是为众生吃,穿是为众生穿,休息也是为众生休息,也许玩游戏也是为众生玩。“即使是在放逸的状态中,福德也能连续不断地增长。”这不是我说的,是寂天菩萨依佛的教言说的。
如果相续当中真有了菩提心,解脱太容易了,成佛太容易了。佛经历了三大阿僧祇劫积累资粮,说是这样说,但如果相续当中真正有了菩提心,无数劫当中要积累的善根与福德也许一刹那就能圆满,说慢也慢,说快也快。
这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功德、利益的差别。
戊二(具功德之合理性)分二:一、教证之合理性;二、理证之合理性。
己一、教证之合理性:
前面讲了菩提心的功德,很多人也许会怀疑:“这个菩提心有那么好吗?会有那么大的功德和利益吗?”其实菩提心有如是的功德、利益是非常合理的,这是以教证、理证讲的。
为信小乘者,妙臂问经中,
如来自宣说,其益极应理。
行菩提心能产生众多福德,这是伟大的佛陀在《妙臂请问经》中亲口所讲。为谁讲的呢?为小乘根器的众生讲的。也许有人会问:“跟这些小乘根性的人讲什么啊,?他们是小乘根性!”是,但是小乘根性有决定种性和不决定种性的,可以给那些不决定种性的小乘人讲发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
佛陀在此经中云:“设若我为利乐无边众生而披上盔甲,则利乐一切有情之所缘无边,善根亦无边故,即使放逸或睡眠,然于昼夜心之每刹那,善根亦增长、强盛、圆满。”当时佛讲法的对境很多都是小乘根基者,他们虽然对小乘法有信心,但是也想了解一下大乘佛法。佛就告诉他们:我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众生无边,我所获得的善根也就无边。我有利益众生之心,所以我的善根昼夜不停的增长、强盛甚至圆满。小乘修行人一听就动心了:“啊?发利他心,生起菩提心,有这么大的功德吗?”佛说:那当然了。你看,你们积累善根和福德多难啊!若是以自私自利之心修行,就是这样的;而我没有自私自利,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众生无边,所以我的善根无边,众生无边,所以我的功德无边。小乘修行人一听,就开始有感触了:也是啊,很有道理啊!如果没有私心,只有利他心,行住坐卧都在积累善根,无论是放逸的状态,还是睡眠的状态,善根都在增长,甚至圆满。于是,这些小乘修行也会趋入大乘佛法了。
你看,我天天依佛经、依大德们的论典苦口婆心地讲,你们也没有什么感触,更没有认真地去发菩提心,这真的不可救药了!我不仅是在讲你们,也是在讲我自己。现在我给你们讲,以前我的上师就是这样引导我,这样给我讲解的,而我到现在还没有真正的生起菩提心,没有用心地发菩提心,在座的各位当中肯定有我这样的人。当然,我和我的上师不同,我是个凡夫,而我的上师是位大成就者,但我也是依佛的教言、依上师的窍诀给大家讲的,也值得学习,也值得修持。我的功德和我上师的功德肯定不一样,是天壤之别,但是所讲的真理是一样的。我上师也是依佛的教言和上师的窍诀而讲的,我也是依佛的教言和上师的窍诀而讲的,同样是佛理,是真理啊!虽然给大家讲法或做引导的人不同,但是所讲的法、所引导的方式是一样的。如果你认为:“这个人是个凡夫,所以我不能接受他的教言,不能听他的引导……”这是愚痴的做法。国王宝库里的金子是金子,乞丐鞋子里的金子也是金子,虽然来源不同,但都是金子。若认为:“这是乞丐鞋里的金子,我不要!”把它丢到垃圾桶里,这是愚痴的做法。
佛当时一讲这些,很多小乘修行者都动心了,都进入了大乘佛法。小乘修行人必须进入大乘,但是进入大乘的方式不同。有些人刚开始是小乘根基,在没有进入小乘的时候,具足了一些因缘,然后没有进入小乘,直接进入了大乘。有些人是已经进入了小乘,正在修持小乘法,然后遇到了佛或殊胜的善知识对他讲菩提心的功德、大乘佛法不可思议的利益等,他因此动心而中途进入了大乘,也有这种情况。决定种性的小乘修行者很难被引入大乘,但最终也必须进入大乘,他们先通过小乘最后获得成就,证得阿罗汉、独觉佛或其他果位,在几百年、几千年安住于寂灭的状态,然后经过佛弹指出定,继而进入大乘佛道。
己二(理证之合理性)分二:一、意乐殊胜;二、加行殊胜。
庚一(意乐殊胜)分二:一、意乐之所缘广大;二、宣说意乐超胜世间。
辛一、意乐之所缘广大:
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
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
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
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
“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这里讲的是一个公案:曾经有一个叫匝哦之女的人想到大海里取宝(以前在印度,专门有人到海岛上去取宝),当时他的母亲不同意,因为他的父亲以前就是到海里取宝而遇难身亡的,他的母亲一直隐瞒这个种姓的事业。他特别想去,所有该准备的都准备好了,但是他的母亲拽着他,不让走。这个时候他很生气,就用脚踢母亲的头,然后就走了。后来他遇难死去,直接堕落到孤独地狱。他看到有个人正在一个铁屋里遭受着铁轮在头部旋转的痛苦,白色的脑浆四处喷射,情形特别残忍,特别痛苦。他当即寻问:“这个人为什么要遭受这样的痛苦?”有声音告诉他:“这是在遭受用脚踢母亲头的果报。”这时,他想起了自己曾经用脚踢过母亲的头,当想起这件事情的同时,铁轮一下子落到了他的头上,在他的头上旋转。他虽然很疼痛,但是却在心里想:“在世上肯定有很多像我这样用脚踢母亲头的人,今天我愿替所有如我一样的众生受苦。”因为他发了这样的利他心,一瞬间就解脱了,之后到了三十三天。
你看,公案中的匝哦之女发心时,所缘的对境仅仅是一部分众生,痛苦也仅仅是铁轮旋顶的痛苦,而且这个心仅仅是一瞬间的一念,都有如此大的功德和利益!
还有一个公案:曾经有母女两人被洪水冲走了,母亲心里想:“女儿若能获救,我死了也没关系。”女儿心里想:“母亲若能获救,我死了也没关系。”互相怀着这样的心念,两个人死后都转生到了三十三天。
你看,仅仅是一念的利他心,对境也只是一个众生或一部分众生,痛苦也只是一种,都有如此大的功德和利益。
“何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何况想遣除一切众生的无量不安,想将众生置于究竟的安乐?想救度一切众生,想遣除众生无量无边的痛苦,想让众生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安乐,将这些众生安置于佛果,这样的功德、利益就不用说了。
这里也有这样讲的:以悲心想遣除一切众生痛苦,以慈心给予一切众生安乐,以智慧遣除众生不安乐的根本——愚痴,将他们安置于佛果。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众生,也不是为了部分众生,而是为了一切众生,这个功德和利益就不用说了。
所以,我经常给大家讲:心量越大,功德越大;心胸越大,功德越大。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哪有功德啊?一个目光短浅的人,哪有福报啊?这是发心要遣除无量无边众生的一切痛苦,不是部分痛苦;发心要让他们获得究竟的安乐,将他们安置于佛果。无论是慈悲心,还是智慧,都不是一般人能具备的!包括那些梵天王、帝释王都不可能有这些,他们甚至根本都没想过这些,根本不可能这样想。
大家现在随便听听,觉得没有什么似的,但若是仔细思维、认真思维,一定会有感触,而且非常不可思议。我们现在口头上都会说,但若是真正要具足这些心,非常难,不是谁都有的,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