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解网

学佛答问:净土法门法师答新加坡佛教居士林71

发布时间:2024-08-10 01:01:18作者:心经讲解网
学佛答问:净土法门法师答新加坡佛教居士林71

学佛答问 (第七十一集) 2001/3/2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21-090-71

我们培训班的同学提出来的问题:「培训班的同学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第一次大座学讲《无量寿经》,在时间上应该要用多少时间?」

答:我过去讲过,我们要考虑现代的社会。你们将来学成之后到外面讲经,人家限定你多少时间,要想到这个。如果人家请你讲一个星期,你一天两个小时,你只有十四个小时,十四个小时把这部经讲出来。你们要懂得,时间愈少讲得愈精彩,为什么?精华。时间愈长愈难讲,怕的是废话连篇,你得不到好印象,所以愈短愈好。我记得早年道安法师跟我讲过,他说台湾早年有个法师,住在弥勒内院的慈航法师,研习上请慈航法师讲《楞严经》,时间是两小时。人家是做大官的,他哪有那么多时间?最短的时间把这一部经的精华介绍出来,这真正叫高明。所以你们学讲,我讲《无量寿经》,曾经在香港好像是用了二十个小时讲出来的,讲过一次。

通常大部分的时间,在外面人家都请我们讲一个月。一个月,如果要有翻译,就是三十个小时;两个小时,翻译占了一半。所以,学讲经先学短讲,开始先学长讲不容易,到最后真契入境界了,长讲、短讲,深讲、浅讲,都得自在,你才能圆融。所以我们现在考虑到,就是将来无论在什么地方,人家请你讲经,时间不可能超过两个星期,所以你们要以这个为考量。两个星期,人家是一次讲两个小时,还是一个半小时?一次一个半小时是很平常的,很多的。

现在在工业繁忙的社会当中,拨出很长的时间来听经,一般都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美国。我们在美国住了很多年,美国人听经不可以超过五天,他只有那么长的假期。五天以上,他兴趣没有了,「我没有那么长的时间」。最理想的是三天,他会抽时间出来听,若是五天,可能有两天缺席,一定要顾及当前的社会。我们在此地长讲,这是特殊的因缘,如果没有这样的因缘,不可能长讲,这是一定要顾及到。

下面他有几个问题,第一:「讲经的态度、语气,是否随著讲经者的身分,出家、在家,男众、女众,或者是年龄长者、年轻者,而有所不同?」

答:是的,一点都不错。你要不顾及自己身分,你讲得再好,结果还是失败的,这个要知道。所以,一定要晓得自己是什么样的身分。

第二:「讲经的人是要谦虚,还是要自信?」

答:谦虚就没有自信了吗?自信就不谦虚了吗?谦虚跟自信是一不是二,要自信,要特别谦虚,你才会有进步。如果你讲经不够谦虚,换句话说,没有人批评你,没有人指教你,人家在旁边听到笑话你而已,你永远不会进步。要谦虚,要虚心接受大众的指导,他指导你的错误,你接受,这才有人喜欢帮助你。「这个是他人讲错了,我不接受」,传出去之后,别人说:「那个人不可以接受批评。」这个道理要懂。

我们在古书里面记载看到唐太宗,这是中国了不起的帝王,任何人在他面前都可以批评政治,他有这个雅量,所以他在历史上有「贞观之治」。当然,也有人说的是不对的,唐太宗身边的人就跟皇帝说:「他说得不对!」皇帝把他制止:「不对也让他说。」什么理由?唐太宗是希望任何人在他面前敢讲话,他说:「如果他说得不对,我制止这一个人,以后没有人敢在我面前说话。」这是正确的。所以,要自信更要谦虚。

第三个:「讲经如果像是在演讲,是否是过度时期,又应该如何克服?」

答:讲经跟演讲没有两样,不过就是讲经的时候端庄一点,规矩多一点而已。我们决定要遵守《内典讲座之研究》里面所说的一些原则,这点很重要。《实用讲演术》、《内典讲座之研究》都要熟悉。

这位同修问:「请问如何不受五欲六尘的障碍,而能专心修学佛法?」

答: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是自古以来许许多多人祈求的问题。我们学佛不能成就,就是被五欲六尘障碍了。五欲六尘为什么会障碍你?无非是贪著。经读多了、听多了,对於这些事情知道得很清楚,自己也会讲,为什么还会被它障碍?这就是一些人所说的「看得破,忍不过」。为什么忍不过?习气太重,也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太重了,我们没有在这上下功夫。现在这个社会五欲六尘的诱惑比古时候不知道要强多少倍,风气之坏,古今中外的历史都找不到,所以,许多圣贤的经典里面提示我们有世界末日。

我们冷静观察现代社会现象,是不是末日的徵兆?愈想愈像!我们不幸而生在这个时代,所以祖师知道,印光大师是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大慈大悲应化在这个世间救护一切众生,他用什么方法?《了凡四训》和《阿弥陀经》。《了凡四训》教你「深信因果」、「断恶修善」,就这八个字,一部《了凡四训》就这八个字;然后再老实念佛,我们就能够度过这个难关、这个大劫难。如果没有高度的警觉,这事情就难了,我们必定会受外面境界的干扰,会受外面境界的障碍。

佛教给我们修学的原则,我们把它归纳起来:「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随缘而不攀缘,随缘决定要避免障难,我们才能在这一生当中走出六道轮回。有这个缘分,帮助别人;利他就是自利,自他不二。没有这个缘分,我们想帮助人,人家不接受,想帮助人,人家还要找许许多多的麻烦,我们就赶快退步,保全自己的清净心,不受污染。一定要放下自私自利,这是第一桩事情。你为什么敌不过五欲六尘?总是自私自利在作祟,你没有放下名闻利养,你没有放下是非人我,你的心不清净,你的心不平,这个障碍了道业。所以,我们要把这个社会现象看清楚。

从中国传来了许多的讯息,在台湾、在外国也有,鬼神都在学佛。在新加坡,我们看到居士林的老林长陈光别居士,他往生的时候,那些冤亲债主附在同修的身上,这是我们亲眼见到的。我们有几位同修在中国受戒,也遇到灵鬼附身,说出地狱道、饿鬼道那种苦难的状况,而发心要求受皈依,要求听经,这是我们常常听到。昨天还有同修告诉我,也是在中国大陆发生的,有同修作梦梦到树神、竹子。他作梦看到树裂开了,竹子也从当中裂开了,好像在讲话一样,也求三皈,也在求「树木花草怎么样修行?」也提出这个问题,要我来给他们解答。

树木花草本身不是鬼神,是植物。植物何以有灵性?是鬼神附体,附在树木花草上,这在佛经上有讲到。佛告诉我们,树的高度有一个人高,就有鬼神依附在那里,把它当作房屋,他住在里面。年代久了,就像我们中国笔记小说,像《聊斋志异》、《子不语》里面所讲的树已成精了。那是什么?依附在这个树木上,住的年代久了。他也修行。我们知道,鬼的寿命很长,鬼道一天是我们人间一个月。如果也像人间这样算法一年三百六十天,鬼道的寿命是一千岁,一千岁不只我们一千年,要乘好几倍。所以佛在在劝勉我们不可以有贪瞋痴,不可以造恶业。三恶道很容易进去,出来很难,不能冒这个险。

树木花草,现在外国人都晓得它们喜欢音乐。大概喜欢树木花草的这些人,死了以后就依附在树木,这是《易经》里面所说的「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人到哪一道投胎,是什么力量在主宰?爱好。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他喜欢这些。我们看到很多喜欢树木花草的,喜欢盆栽的,他们将来死了以后很可能就依附这些。你有什么样的嗜好,你将来就会走向这个道路。所以佛教给我们「舍」、「放下」,心里面所有一切的贪恋、爱好要舍得干干净净,我们对娑婆世界才真正没有留恋,你往生佛国就没有障碍了。这些东西有障碍,千万不要把这个事情看轻了,关系太大了。

花草树木有灵性,它喜欢音乐。现在他来问,「我怎样帮助它学佛?」我们把世间这些音乐改成佛曲,常常放给它听,我们佛门有很多赞颂,这都是非常好的音乐;讲经录音带也可以放,鬼神众也都能听。就如同居士林有鬼神众要求听经一样,我们二十四小时用电视播放录像带供养鬼神,同样可以供养树木花草的这些众生,确实冥阳两利。

这一位同修他作梦梦到这些树神、花神找他,不是一次了,以前曾经找过,现在又来找了。为什么别的人没有这些梦?别的人,这些树木花草托梦给他没有效,人家不会把它当成一回事情,所以他就不来了。他与它们有特别的因缘,知道找他他真的会帮忙。找别人帮不上忙,就不找了,所以要找肯帮忙的人,乐於帮助的人,他就来了。我们想想看,鬼神,连树木花草的这些灵性都想学佛,这给我们什么启示?我听了之后,我觉得这个启示很大,这个启示很重要,我们要发愤努力!

学佛,第一桩重要的事情,就是大众在一起共修,一定要遵守六和敬。人与人要和睦相处,人与生活环境的树木花草要和睦相处,人与天地鬼神要和睦相处,要彼此尊重,彼此敬爱,互助合作,这是天道,这是性德。违背性德,违背天道,果报就是在三途。人生非常短暂,几十年一刹那就过去了,古人讲:「聪明人有前后眼」,不只看眼前,他能看到过去、未来,这才算是真正聪明人。我们要常常想到,死了以后往哪里去?常常想这个问题,我们对於眼前五欲六尘的诱惑自然就淡几分,不会把它看得那么重,逐渐看淡了。与大众往来的应酬,逢场作戏,这叫随缘,这叫不坏世间法。放不放在心上?决定不放在心上。心地清净,心上只有阿弥陀佛,这叫念佛,这是个念佛人。

与大众相处和光同尘,随缘当中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个人就是菩萨。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帮助他从迷惑颠倒省悟过来。省悟过来的人不为自己,念念为众生,念念为正法久住,这是真正回头的人。还有私心,还要为自己著想、为自己打算,纵然是为别人,还夹杂著这个念头、行为在里面,他没有真正的觉悟,他还有苦难要受。真正觉悟才真正脱离苦难,苦难是从迷惑颠倒来的,是从造作恶业来的,这个恶业就是损人利己。实在讲,损人决定不利己,但是他认为那样做对他有利益,殊不知大错特错!没有人跟他讲解,没有人跟他分析,自以为是。佛弟子,真正是佛弟子要有佛的弘愿。佛的弘愿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是佛的大愿。我们一定要以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就是现在人讲的机会,利用一切机会帮助人觉悟。

现在这个世间科技发达,我们利用这个方法,全心全力将正法传播;不可以据为己有,据为己有就错了,据为己有就是吝法,障碍佛法流通、传播,这个果报是愚痴果报。佛法是帮助人觉悟,你障碍了,你得愚痴果报,这个业因果报我们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念念为众生不要为自己,处事待人接物要圆融、要谦虚、要恭敬,无论对什么人,你谦虚、恭敬对你决定有利益。你要是自以为是,态度傲慢,言语刚强,这样的人没有不失败的,只有处处忍让的人是成功的人。我们要细细观察这里面的兴衰,无论是个人,无论是家庭、团体,你会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后知道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在团体里面最重要的是接纳别人的意见,对你一定有好处;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时间久了,我们看到许多例子,众叛亲离,你的助手都离开了,没有人再愿意帮助你,即使你一个人再有能力也没有办法。古人讲:「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你的事业做得愈大,你的助手愈来愈多,你怎么能够得大众的拥护?想想,用什么样的方法你才能得大众拥护?这里面总不外乎真诚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你要是用这个心,你决定得大众拥护。这都是本性里头本具的德能,不能错用心。错用心,哪有不吃亏的?哪有不失败的?哪有不堕落的?所以用心要正,用心要善。希望大家在这些方面要仔细观察,要知道这个世间哪些对我们有害,哪些对我们有利,有害的我们要远离,有利的我们要亲近,这样就好。

这是北京五位同修问题,第一个:「请问追顶念佛是否可以经行,持续多长时间为宜?」

答:这是看你自己的体力,看你自己的环境,时间当然愈长愈好。经行就是我们讲「绕佛」,绕佛的时候可不可以用追顶念佛?可以的;实在讲是行住坐卧都可以,时间当然愈长愈好。追顶念佛的效果是不容杂念夹杂,过去黄念祖老居士就用这个方法,所以他一天能念十四万声佛号。

第二个问题:「念佛时,请问意守何处?」

答:大概就是讲心,心安在哪里?安在佛号上;不要想其他的东西,就安住在佛号上。古德教导我们,念从心起,从口里面念出来,从耳朵再听进去,字字分明,字字清楚,没有念错,这样就好,功夫就容易得力。

第三个问题:「尘沙烦恼是什么?无明烦恼是什么?」

答:「尘沙」是比喻,比喻数量多。你的烦恼太多了,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你要是用计算机去算算看,你有多少烦恼,比喻作「尘沙」。无明烦恼是对於一切事理、性相、因果都不能明了,叫「无明」,你不明白。这些事情本来是明白的,明白这些理事、性相、因果,这个人就叫做佛、就叫做菩萨,不明白的人就叫做凡夫。不明白就是无明。

第四个问题:「使用佛珠念佛时,请问是否可以越过母珠?」

答:可以。我们讲「念珠头」,可以。世间一般有一个习俗,念珠头里面要嵌著佛像,特别是初学的,念珠头里嵌著有佛像。最好我们不用这些,对佛像要尊重;手拈著念珠头,摸著佛像,这就不太恭敬,是这个意思。真正念佛人,不用这种念珠头,就没有顾忌了。

第五个问题:「念佛诵经时候面部发痒,请问是什么原因?」

答:这个要问医师。如果有这种情形,尽量忍耐。忍耐的时候,最好把念头转过去,不要想到这里痛痒,你愈想它就愈痒。念头转到佛号上,或者想佛的相好光明,想佛的白毫,用这个方法转移自己的念头,我相信很短的时间,痛痒就消失掉了。

问:「新加坡之行,跨越重重障碍,难於上青天。所以我们有以下三个愿望,第一个是希望师父能给我们进行三皈依。」

答:这些同修们在不在?这可能是很久以前。「腊月初八」,他们已经离开了。

第二个:「希望师父能亲传我们十句佛号。第三个,希望师父能带领我们念一遍四十八愿里面的第十八愿。」

答:好,大概他们都已经离开了。

这是台湾同修提的问题:「如果看到报纸上有佛像,或已看过的佛刊内有经文,或破旧的经本,请问要如何处置?」

答:这个问题好像答过,前面答覆过,这就不再说了。

这是一位台湾同修问:「弟子不知该怎样做,才会万缘放下,一心念佛?又弟子想讲劝人向善的录音带给大家听,应该怎样学习,才能让人听得法喜充满?恳请师父慈悲指导。」

答:你有心想万缘放下,一心念佛,你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我教你作法,还是这么一句「万缘放下」。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要放在心上,老老实实一心念佛,这就行了。如果念佛,还想学这个,还想学那个,你就放不下了。

特别是世间最关紧要的,就是是非人我要放下,这是最严重的障碍。是非人我放下,绝不谈是非,绝不听是非,绝对不可以说是非,我们心就会清净了。别人毁谤我也好,骂我也好,打我也好,我都能放下,都能保持自己的清净心,不被外面境界动摇,这个重要!人家骂你几句,你要生气,气好几天,这怎么行?这在修行上说,你毫无功夫!赞叹你几句,你很欢喜,如何能学到「八风吹不动」?不能没有反应,人家赞叹你,你也点点头,不要放在心上;如果赞叹你,你像个木头人一样,人家看到你也怪怪的。随缘!人骂我、打我,可以一笑了之,不与计较。赞叹我,我们也点头感激,绝不放在心上,想想我真有德行值得人赞叹吗?跟古来大德比较,我们差远了

。所以常常保持谦卑恭敬,这样就好。

五欲六尘要放下,也就是我们要甘心情愿过比较清苦的生活,绝不追求物质享受,一心念佛才能办得到。市面上许许多多家庭的用具,日新月异,它都在诱惑你。你看到,就动心想去买了,自己没有钱还得借钱,向银行贷款,不是自己找麻烦吗?所以,要耐得过清贫,不受外面的诱惑,我们的心就安了。我们这个小环境,我们住得很舒服,我们能够使用,不必再搞新的,绝不做劳民伤财的事情,「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样就好。

你要是想劝人向善,讲一个劝人向善的录音带送给大家听,怎么个学法?学《了凡四训》,讲《了凡四训》的故事就好。你把《了凡四训》录像带,现在我们做成光碟了,每天看一遍,我常常教人,一年当中不要间断,一天看一遍,看上三百六十遍,你自然就会讲了;熟透了,就变成自己的。自己会讲,自己又能做到,你就是活的了凡先生,了凡先生又出世了,这个功德无量无边,这样作法就好。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