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感谢明一法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生动、通俗的讲座,通过明一法师对“觉的能力”这一概念的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们如醍醐灌顶,让我们以往比较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我们一般人通常一听到佛,脑子里面马上就会出现大雄宝殿里塑的金光闪闪的佛像,很难与自性、觉悟等联系起来,今天听了明一法师的关于“觉的能力”的讲座,使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自身的本来具足的佛性,什么是对外感知的能力,也清楚了应该通过怎样的途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修行法门来用功夫,并深入下去。如何保持自己“觉的能力”不被迷惑,时时刻刻处于清醒状态。通过师父的开示也真正明白了“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就在汝心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这个自性佛就是我们众生都具足的“觉的能力”,我们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状态,努力修行不使我们的“觉的能力”被迷惑。再次感谢师父的法布施!
下面是现场答疑交流互动的时间,下面有问题的朋友可以提问,请明一师父开示:
问:初学佛很多东西都不懂,我想请教一下师父打坐时的正确的方法。
答:刚才讲了如何使得我们“觉的能力”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状态,这就是我们修行用功的目的。那么目标知道了,打坐的时候如何入手,如何保持一个好的状态?对于每个人来说,由于个体的差异、每个人用功的方式不尽相同。要使我们的觉的能力保持清醒状态,我们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昏沉——就是睡觉,另一个就是掉举——就是妄想。那么如何对治昏沉和掉举呢,这正是你用功的下手之处,那么从初学的数息啊、观心啊、参话头啊、持咒啊、念佛号啊,这些每一个都是用功的好方式。只要你找到跟自己最有缘的那一种方式,所谓的最有缘——就是你用哪一种方式让你坚持最久,那个方式就和你最有缘。因为这种方式是能够让你保持“觉的能力”清醒最长时间的方式,明白这个道理的话,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阿弥陀佛!
问:我请教师父打坐的时候,是不是只有达到入静的状态才算是有效果,或者说这样才能对“觉的能力”保持清醒有用,如果打坐长时间不能入静的话,不论时间长短,是不是都是没有效果的?
答:打坐是修行的一种方式,佛教修行的内容包括戒、定、慧三学。定,通俗地讲就是专注力,专注力增强了,实际上就是处于清醒状态。因为人要是专注起来了的话,比如我们能够专注在某一个功夫上面,数息或者看话头,刚才说的那个,这个功夫能不能站得
住,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但是我不知道你打坐有多长时间了,像初学的人,你让他一上坐,功夫就能站住,那是不可能的,没有三年五年,十年甚至三十年五十年的功夫,像赵州禅师说的四十年我无杂用心。功夫做到这个程度的时候,那么他不光是在打坐的时候能够做到专注,他在任何时候都是在专注中,这个就是所谓的打坐入定。每一个人要了解自己做功夫的时间的长短,一开始就要求每一个人都能达到专注的标准,这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事情。永嘉大师在形容佛的境界、罗汉境界、菩萨境界时他是这样说的 ,罗汉境界:“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何忧何喜?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依报与空相应,则施与劫夺,何得何失?”形容菩萨境界:“心与空不空相应,则爱见都忘,慈悲普救。身与空不空相应,则内心枯木,外现威仪。依报与空不空相应,则永绝贪欲,资财给济。”佛的境界:“心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实相初明,开佛知见。他的身体状态,佛的状态就是这样的。身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一尘入正受,诸尘三昧起。也就是说他在一个地方入正受(一尘就是任何一件事),他专进去以后,诸尘三昧起,一切都在定中。佛是菩萨圆满修行的一个标志,所谓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这是佛的境界,他最后是这样形容的“依报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香台宝阁,严土化生。”这是永嘉大师形容佛菩萨的境界。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打坐的话,要看我们具体做功夫做了多长时间,当然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达到佛的境界,一尘入正受,诸尘三昧起。但是现实我们能做到什么程度是每一个人自己心里面自有体会的,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从我们自己平常用功来说呢,常言道:“久坐必有禅”,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三天三夜能坐在那里不动,他多多少少肯定是会有点定的,如果一个人坐在那一会儿摇动,一会下坐上厕所,你说他在定中,这好像也不太现实。所以说每一个人的情况都不尽相同,不能够拿一个标准来要求。而佛就算是上厕所也是在定中。所以这个我们没办法评价,赵州禅师说,老僧只管看,管他结果是什么呢!那么我们自己有什么样的正受,我们自己冷暖自知,自己高兴自己快乐,自己偷着乐去,没有必要评论看别人的那个所谓的标准,只管用功。保持我们“觉的能力”时时刻刻清醒,这个才是最最重要的事情。阿弥陀佛!问:我有一个比较迷惑的问题请师父开示,我听说禅宗的修行方法是要求具有上等的根器,现在的人欲望太多杂念太重,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不读经拜忏不能消除业障,无法坐禅,或者说不持咒就无法让心安静下来,是不是有这种说法,现在的人用禅修的方法很难成就,所以很多人说净土是更适合现代人的修行法门。而禅修不太适合现在人修行。
答:阿弥陀佛!这个问题不光是现在人是这样,一千多年前,你翻开祖师的公案也能看到,大家都在骂:“人心不古”。从一千多年以前一直在骂“人心不古”,今不如昔。我们现在是不古不古不不古,就是已经不古到N不古了。所以呢,没有必要为所谓的人心不古而妄自菲薄,贬低自己。因为祖师们也是两个眼睛一个鼻子,我们也是一样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他们没比我们多一个鼻子,他们能做到的,我们通过努力也应当能够做到,没有必要轻视自己。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应该知道你和祖师和别人是一样高的,你现在老觉的自己矮,那是因为你跪着。你站起来就和他们一样高了。所以你要努力站起来,只要挣扎站起来,那么我们总有一天跟他们同一鼻孔出气。所以呢不要悲观,也不要张狂自大,天上不会掉馅饼,我们腿子疼还得苦熬,杂念多还是得一点一点除。所以说突破自己,横下一条心,用艰苦的方式使自己的功夫早点上路,这辈子做不完,下辈子接着做呗。阿弥陀佛!
问:我想问一下护法神是什么样子的?(一个小朋友)
答;阿弥陀佛!护法神啊!你到那个寺庙的天王殿里面大肚弥勒佛背面的手里拿着一把宝剑很威风的那一尊菩萨就是护法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韦陀菩萨。到庙里面看一下你就知道了,阿弥陀佛!
我曾经看见过护法神(小朋友)那应该是我问你护法神长什么样啊!不是你问我了。呵呵!阿弥陀佛!
问:我们现在是走在学佛的路上,要经历艰苦的阶段,刚才师父讲的“常觉不停”,觉悟要经过不同的阶段,比如说,幼儿园阶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甚至大学,硕士、博士等不同阶段,每一个阶段的觉的能力的不同体现,每一个阶段我们觉悟了的标准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在现实生活中会有怎么样的具体表现,对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会不会有实际的帮助,请师父开示!
答;阿弥陀佛!肯定会有所不同!你看我们对于初入门学佛的人,标准是什么呢,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看多么简单,就八个字。如果你再深入的话,就是“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十六个字把佛教的内容全部涵盖了。那么再深入的话,时时刻刻要明白守五戒、行十善,虽然是人天福报,自己首先觉悟了,然后你再求生净土,慢慢慢慢的上升要成佛,然后再慢慢要修行开佛知见,这就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就拿禅宗来说,以入门教你数息,数息,在智者大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里面讲得非常形象,叫做“童蒙止观”,这都是一个慢慢的修行过程。当然,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最终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量的积累,是不可能一步跳过好几级达到一个质的飞跃。每一个痛苦每一个艰辛,我们都要品尝都要经历,想要规避某一个痛苦,绕过某一个修行的过程,那都是不可能的,一步也不能省略,一个过程也不能减少,都得必须经历。你不要看禅宗说直指人心横艮十方,顿悟成佛。即使是顿悟,你还要有保任,所谓的道理上证得了,理则顿悟,事则渐除。每一件事情上,还是要你精勤努力地去做,。所以按照祖师的话就是说,“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万法门中,不舍一法”,实际理地就是我们顿悟了知道了,我们这个七尺之躯不过是地水火风,这个色壳子是假的是空的“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万法门中,不舍一法。”端茶倒水,不舍一法,任何一法,小小的一法都不舍,这就是很多修行过来人的经验。这就是我们必须在实修中借鉴的方式,既要知道我们的能力,也要知道我们的不足,努力地去做,所谓的把握当下,守一不移。慢慢地去做,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会悟道、得解脱。阿弥陀佛!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