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多年前的金朝潞州长子县,有一个妙龄女子默默发誓,言罢她抽出刀来,突然将自己的一只手砍下。顿时血流如注,这位女子昏死过去。待到醒来之后,她已经在家中的床榻上。然而她仅仅给父母留下了书信,就悄然离家出走,此时不过十三岁。
她并非逃婚,也非为情所困,更不是精神失常。相反,她已经决意出家为尼,而且她许下了一个宏愿,要竭尽自己所能雕造大藏经。为什么雕造藏经要砍掉自己一只手臂呢?这是她的一种决心,一种信念,表示自己无意于红尘其它事,特别是男女之事,而以最大的诚意来完成这个使命。
这个使命难不难?太难了,所谓大藏经,是一切佛教经典的总集。释迦牟尼在世时创造的佛教,他的子弟将思想收集整理,又重新加工演变,已经浩如烟海,唐玄奘西天取经,也只是取来了一部分。
宋代之前,这些经书都是靠高僧互相抄录,难免出现很多错误,而且传播范围有限。到了宋代之后,雕版印刷佛经出现,这让经书传播范围扩大。第一部雕版的佛经就叫做《开宝大藏经》,收录了玄奘带来的经书。
《开宝大藏经》印刷量不少,据说有十几万套,但是因为自然磨损和战乱,存世量越来越少。一套完整的大藏经有5048卷经书,现在只存在14卷了。当时的佛教信徒就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他们忧心忡忡,希望能重新制版再印新的大藏经。
但是,在封建社会,特别是在当时那个时代,这并非易事。一方面需要统治者极大的兴趣,另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很遗憾的是,这两点条件都不具备。
本文开篇提到的十三岁的小女孩却有这个强烈的意愿,她叫做崔法珍。据说在她年幼的时候,身染重病,濒临死亡,父亲崔进带她到处求医问药都没有效果。后来是一个寺庙年近百岁的老和尚救了她,当她去感谢和尚的时候,和尚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要重新刻制佛经。
没想到,崔法珍就真的将此事当作一生的唯一目标。她出家为尼,独臂而行,挨家挨户化缘求施舍,就是为筹措资金来刻制这部宏大的佛经。她风餐露宿,记下每一个捐赠者的姓名。可在最开始的时候,没有人将她当回事,而她却不以为意,仍然坚持。
她是山西人,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就在山西,逐渐名气越来越大。当地百姓也有精神寄托的需要,募捐者开始增多。有的捐出自己的口粮,有的捐出铜钱,还有的甚至捐出全部家当。一丝一毫,崔法珍都不敢怠慢,后来将施主的名字也列在经书的每一页上。
也就是通过这些名字、所在地,崔法珍化缘的路线也渐渐清晰。她历时二十四年,踏遍了山西及附近州县的山山水水,终于筹措到了足够的资金,开始了这个伟大的工程。
接下来,她又花费了五年时间,在山西解州静林山天宁寺招募工匠主持刻印大藏经。这部大藏经就是用宋代的《开宝大藏经》为蓝本,她没有条件直接采取石刻或者铜刻,便将《开宝大藏经》放置在木板上,然后让人用刻刀刻出经版。纸质的《开宝大藏经》一本本化作尘土,而新的大藏经却获得了重生,内容和原意都一模一样。
当印出第一部大藏经时,离崔法珍许下宏愿已经过去了整整29年时间。如前所述,大藏经中每一页都有布施者的名字,但未有主持这项宏大工程的崔法珍却没有记载在内,一个字都没有。直到后来第一部经书送给金世宗时,皇帝让人为此书题跋,这才将崔法珍的功绩前因后果流传下来。
这部大藏经也印了不少套,大多放在北京
。也许是命运的捉弄,绝大部分没有保留下来,唯有一套完整的是当时送还给山西保存,一直放在山西赵城广胜寺,所以后世称这部佛经叫做《赵城金藏》。《赵城金藏》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被偶然发现,又经过了传奇而惊心动魄的斗争躲过了日寇的盗取,后来作为国宝之一存放在国家图书馆。它是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齐名的镇馆之宝。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