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解网

善护口业: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发布时间:2024-08-06 01:03:49作者:心经讲解网
善护口业: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译文] 张扬别人的恶行,本身就是一种恶行;一味地痛恨他,就会招来祸害。

宣扬别人的恶行,就等于自己作恶。过多去评论他人、说人是非,不但自己德行日损,也会因此与人结下怨仇,祸延及身。

[小故事1] 灌夫是汉朝的一名将军,勇猛善战,嫉恶如仇。但他有个缺点,就是脾气太直,说话不分场合,不讲究方式。就是这样的性格使他得罪了不少人,特别是和当时的丞相隔阂最大。有一次,在丞相的婚宴上,灌夫因为一杯酒,和丞相争吵起来,气愤至极的他,于是就把丞相平时所做的坏事都 说了出来,以至于搅散了宴会。丞相是皇上的舅父,当然不会放过他,最后灌夫被捕处死。这就是灌夫不讲究方式,不注意策略而行事的结果。

所以,无论在什么场合,最好都不要谈论别人的过失。《格言联壁》云:“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对于这些,古人说到就能做到,而现在的人,刚学完的两三天内,可能会注意,但过段时间就忘光了。

其实,真正修行好的人,看这个世界跟极乐世界一模一样,所有众生跟菩萨无有差别。印光法师也说过:“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是凡夫。” 这就是修行境界。若没有这种境界,尤其是不信因果的人,言谈中所造的恶业极为可怕。因此,我们不要喜闻人过、乐扬人恶。

弘一大师曾说:“吾每日思己之过都来不及,哪里还有时间批评他人是非?”的确,真正的修行人就是这样。可现在很多人恰恰相反:说别人的过失,时间多得不得了;而观察自己的过失,却根本没有时间。以前,孔子的学生颜回非常有德行,一次他与武叔交往时,武叔总是在讲别人的过错,颜回听后并未随声附和,而是婉转提醒他不要说是非,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古人言:“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喜欢听闻别人的过失,不如喜欢听到自己的过失,这样可以了知自己的不足,便于改过迁善。然而现在很多人,一听别人说自己的过失,就闷闷不乐,两三天都不想吃饭,甚至有机会还想报复对方。既然你不愿别人说你的过失,当面说了不高兴,背后说了也不高兴,那么你又为何爱说别人的过失呢?

要知道,语言的伤害力相当大。尤其对没有修行境界的人而言,如果说话不善巧、方式不得当,即使表达的是同一件事,也会引发不同的结果。

[小故事2]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时生活窘困,常和一些穷孩子放牛砍柴。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从前的一些穷朋友,都想跟他沾点光,弄个一官半职,于是有两个人结伴去京城找他。

见到朱元璋后,一个人先开口说:“还记得我们一起割草的情景吗?有一天,我们在芦苇荡里偷了些蚕豆,放到瓦罐里煮。没等煮熟,你就抢豆子吃,把瓦罐都打破了,豆子撒了一地,你抓一把就塞到嘴里,却不小心被一根草卡住喉咙,卡得你直翻白眼……” 他还在那儿喋喋不休讲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当即下令把他杀了。

然后,朱元璋又问另一个人:“你有什么要说的?”那人连忙答道:“想当年,微臣跟随陛下东征西战,一把刀斩了多少‘草头王’。陛下冲锋在前,抢先打破了‘罐州城’,虽然逃走了‘汤元帅’,但却逮住了‘豆将军’,遇着‘草霸王’挡住了咽喉要道……” 朱元璋听了,顿时心花怒放,随即降旨封他做了将军。

二人所说的内容虽然相同,但后者把朱元璋小时候偷东西吃的轶事,用一种特殊的“隐语”表达出来了。当事人听了,彼此心照不宣,而局外人听来,完全是在描述朱元璋当年金戈铁马的戎马生涯,所以最后他的结果完全不同。(昨前天我在炉霍那边招生时,有个人给我打电话,一开口就是:“我是你放牦牛的朋友!” 我倒没有觉得什么,忙说:“对对对

。”)

可见,同样一件事情,以婉转的语言表达,不但不会得罪对方,还会得到别人的认可;但如果说话方式不当,就算是让人生欢喜的事,可能也会弄巧成拙,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所以,说话的确需要善巧方便。

(摘自:《弟子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