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白话解 第五卷 第十三章 六入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内容提要:
举瞪目成劳见空花,例眼入非因缘生非自然有。举手指塞住两耳听到头腔里有声响,例耳入非因缘生非自然有。举畜着鼻子闭住呼吸有冷的感觉,例鼻入非因缘生非自然有。举舌舐口唇舐久发劳、有病的人感觉苦味、没病的人感觉微的甜味,例舌入非因缘生非自然有。举冷手摸热手,热手觉冷;以热手摸冷手,冷手觉热,例身入非因缘生非自然有。举醒时回想前尘叫回忆、熟睡失了记忆是忘记,例意入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一眼入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原文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白话解
佛接着说:“阿难,为什么六入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瞪目成劳见空花,这是眼根和尘劳共同作用,同是菩提心发劳的妄相。
因明暗二相,便见种种色,色尘入于眼根,生种种妄相。这种功能称为见性。离明暗二尘,见性毕竟无体。
原文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
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
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
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解
阿难,还要知道,这见性不从明暗二尘来,不从眼根出,不是空中生。
为什么?若说从明来,明灭转暗之时,见性随之已灭,应不能见暗。
若说从暗来,暗灭转明之时,见性亦随之已灭,应不能见明。
若说从眼根出,应无明暗之分。这样的见性,不能辨色。
如果说是空中生,能见前边的尘象,回归当能见眼根。空自能观,不是眼入。
由此可知,眼入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
二耳入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白话解
阿难,有人用手指塞住两耳,耳根发劳,便会听到头腔里有声响。这是耳根和尘劳共同作用,同是菩提心发劳出现的妄相。
因动静二相,便听闻种种声,声尘入于耳根,生种种妄相。把人的这种功能听闻性。离动静二尘,听闻性毕竟无体。
原文
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
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
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解
阿难,还要知道,这听闻性,不从动静来,不从耳根出,不是空中生。
为什么?若说是从静来,动时听闻性已灭,应听不到声响。若说从动来,静时听闻性已灭,应无静的感觉。
若说从耳根出,应无动静之分,这样一来的闻体,不能辨声音。
若说是空中生,空中有听闻性,便不成虚空。空自能闻,不能说是耳入。
由此可知,耳入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
三鼻入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白话解
“阿难,有人畜着鼻子,闭住呼吸,久闭成劳,便有冷的感觉。因鼻子与客尘接触分出通塞虚实,乃至闻出种种香臭之气。这是鼻根和尘劳共同作用、同是菩提心发劳出现的妄相。
因通塞两种现象,香尘入于鼻根,生种种妄相,这种功能称为嗅闻性。离通塞二尘,闻性毕竟无体。
原文
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何以故。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
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
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解
还要知道,这嗅闻性不从通塞来,不从鼻根出,不是空中生。
为什么?若说从通来,塞时嗅闻性已灭,应无塞的感觉。若说从塞来,通时嗅闻性已灭,应嗅不到香臭之气。
若说从鼻根出,应无通塞之分,这样的闻机,不能辨香臭。
若说是从空中生,这嗅闻性应能嗅出你的鼻子。空中自有闻性,不能说是鼻入。
由此可知,鼻入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
四舌入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
白话解
“阿难,有人用舌舐口唇,舐久发劳,若是有病的人,会感觉有苦味,没病的人,会感觉有轻微的甜味。由于有甜苦二尘,显现出舌根的作用。舌头不动之时,便觉淡性常在。根尘发劳,同是菩提心发劳的妄相。
因甜苦等变化和恬淡二相,便有种种味道,味尘入于舌根,生出种种妄相。这种功能称为知味性。这种知味性,离恬变二尘,毕竟无体。
原文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
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
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解
阿难,还要知道,这尝味性,不从甜苦来,亦尔不因淡有,又不从舌根出,不是空中生。
为什么?若说是从甜苦来,淡时知味性已灭,应无淡的感觉。若说是因淡有,甜或苦时,知味性已失,怎能分别甜苦二相?若说是从舌根出,应无恬淡与甜苦之分。这样的知味根,不能辨别味道。
若说是空中生,是空尝味,不是舌尝味,是空自知,不能说是舌入。
由此可知,舌入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
五身入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仍贿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
白话解
阿难,譬如有人一只手冷,一只手热。以冷手摸热手,热手会觉得冷。以热手摸冷手,冷手会觉得热。两手触摸为合,因有离知有合,觉冷觉热,亦因劳而致。这是身根和尘劳共同作用,同是菩提心发劳出现的妄相。
因离或合二种妄尘,有或违或顺的触觉,触尘入于身根,生出种种妄相。这种功能称为觉触性。离了离合、违顺二尘,觉触性毕竟无体。
原文
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
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
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
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解
阿难,还要知道,这觉触性,不从离合来,不因违顺有,不从身根出,也不是空中自有。
为什么?若说从合来,离时觉性已经灭了,应无离的感觉。或者说从离来、因违有、因顺有,亦是这样,不成道理。
若说是从身根出,应无离合、违顺之相。你的身根,不能辨别冷热等性。
若说是空中生,是空觉知,不是身觉知,不能说是身入。
由此可知,身入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
六意入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踰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1,名觉知性。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
[注]
1见闻逆流流不及地法尘是无表色,是前尘影事在心里涌现出来的影像,眼根耳根没有了别这些影像的功能,只有意根才能了别心内的法尘。所以说见闻不及。
白话解
阿难,人劳倦了便睡,睡够了又醒,睡着是寐,醒来是寤。醒时能忆前事,熟睡则全都忘记。梦中、静坐中的种种颠倒联想,都有生住异灭之相。里别这种影像的功能称为意知根。这是意根和尘劳共同作用,同是菩提心发劳的妄相。
因生灭二相,或忆或忘,便有种种心念,这就是心内的法尘。法尘入于意根,生出种种妄相。把人的这种功能称为觉知性。若离了寤寐、生灭二尘,这觉知性毕竟无体。
原文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
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
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
若从空生,自是空知,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解
阿难,还要知道,这种觉知性,不是从寤寐来,不是因生灭有,不是从意根出,不是空中生。
为什么?若说从寤来,寐时觉性已经灭了,便不知寐。
若说因境生而有,境灭时觉性已灭,谁知境灭?如果说因境灭而有,境生时觉性已灭,谁知境生?
如果说从意根出,寤寐二相,随睡醒与熟眠而变,离了醒眠二体,而有觉知,等于空中生花,毕竟无性。
若说是空中生,这觉知性是空知不是意知,不能说是意入。
由此可知,意入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