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希望人生完美,万事胜意。无不祈求心愿易成、处处益己、事事顺利、无灾无难、无病无障。而现实的情况则是人生从来就不完美。大家观察一下身边的亲友,哪个是事事顺利、样样完满的?
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连历代富豪巨贾、帝王将相都曾历经各种疾病和磨难,何况普通老百姓?多数人的际遇通常是事事难成、处处损我、多病、多难、多障……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一味索求完美,不撞南墙不回头。执着不切实际的目标,必然会产生各种焦虑、烦躁、懊悔、愤恨等等不良心态,导致了人生的各种不幸福。
其实,如果带着智慧的觉察,你会发现“顺利”并非完美无缺,“磨难”亦非一无是处。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佛教典籍《宝王三昧论》有“十不求行”,虽是佛门修行要诀,但绝不仅仅利于佛子修行,其中蕴藏了货真价实的处世智慧。
一、念身不求无
病,身无病则贪欲易生。参禅学道的人,不要奢求身体一定要健康,永远不生病,因为身体没有病,更容易生起贪欲、执着。“有病方知身是苦”,学道的人有时候带三分病,才容易认清欲乐的真假,知道发慈悲道心。因此,无病固然很好,有病也不必害怕,有病反而更能激发修行解脱、精进向道的决心,所以,“念身不求无病”。
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
在世间做人处事,不要害怕困难挫折。有时太容易、太顺遂,人就容易骄傲、自大,甚至引人嫉妒;从艰难困苦里完成目标,反而不会遭致嫉妒、障碍,成功的基础也更是坚实。正所谓“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执垮少伟男”。所以,“处世不求无难”。
三、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
发心学道,不要要求没有障碍;没有一点障碍、干扰、困难,容易轻忽所学,做人就会躐等、僭越(轻率冒进、不守本分)。所以,世事越是艰难,人经历的磨练也越多,就越是懂得谨慎从事。所以,“究心不求无障”。
四、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不坚。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要怕魔害,不管是否“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还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都无所谓,因为魔障也是我们的逆增上缘。每个圣者在成道前必须经历魔害的考验。所以,“立行不求无魔”。
五、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
我们无论是读书、创业,或是从事任何工作,不要急于求成就。太容易成就,则志愿不坚,轻慢自大,很容易遭致失败。年纪轻轻就快速致富的人,通常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大风大浪过后反而晚景凄凉。所以,“谋事不求易成”。
六、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则亏损道义。
与人交朋友,不要处处想到要别人帮忙我、有利于我。这种自私的心态,交不到知心的好朋友。与朋友交往,要想到我怎样给别人快乐、给人欢喜、给人利益。如果一味要求朋友有利于自己,就会亏损道义,交到的也是同类的损友。所以,“交情不求益吾”。
七、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
与人相处,不要要求别人凡事听命于我、顺从于我。这点对于领导岗位的人来讲更重要。事情太过顺心如意,下属太过听话,则容易刚愎自用;没有多种角度的看法,思虑单一,计划会欠缺周祥细致。多点不同的意见,反而可以避免错漏。所以,“于人不求顺适”。
八、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
帮助别人,不要企望人家报答我。望人报答,那不是布施,那是贪欲;既然布施,就要无所求,无所求的无相布施,才是真布施。佛说,无我无相的布施最殊胜。
九、见利不求争分,利争分则此心妄动。
见到人家有了好处、利益,不要贪图分一杯羹,也不要生起嫉妒心;要生随喜心,为人家欢喜、祝福,这样修心就不会痴心妄动。佛说,随喜别人行善的福德,和行善的福德一样不可思议!熄灭贪念,修随喜心。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怨恨滋生。
受到人家的冤枉、委曲、压抑、误解,不要急于辨白、申诉,否则容易滋生怨恨;反之,能够吃得亏、看得破、放得下,沉着平静地应对,则能消掉无数的业障,此乃六度万行中的忍辱。修行忍辱能快速增进自己的道德、相貌和福报。
十不求行不等于没有目标。目标是努力的方向,不求是努力的心态。凡夫的心总是向外求,求财、求色、求顺、求无病、求无难......内心无穷的欲望与攀比,对应的则是人生的变幻与世界的无常。无论暂时的“得到”还是更常见的“得不到”,求不得、怨憎会、怕失去、爱别离......这些不良的心态与欲望具增,没有长久的安乐与片刻的宁静,烦恼与痛苦总是如影随形。
单纯物质的满足不能带来长期的幸福感,心灵的满足才是真幸福。所以佛陀经常告诫弟子们:“少欲少烦恼”、“知足大富贵”,落实起来就是这个“十不求行”。
“十不求行”凡事看似不求,实质是洞悉了人生的无常变幻,让人心回归清静的本位,不被欲望奴役,不瞎折腾。以无求的心行事,因为心态平稳,反而发挥得更加出色;待人接物,处世修行都更加得心应手,从而最本质的幸福——资财不缺、身心安乐,不求自得。妙!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